【EV視界報道】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智能駕駛已成為汽車行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
2025年7月7日,比亞迪汽車官方宣布,搭載“天神之眼”智能駕駛系統的車型保有量突破100萬輛!這一數字不僅令人震撼,更像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宣告中國智能駕駛產業已從“亦步亦趨”的追趕者,蛻變為能夠制定規則、贏得用戶信任、甚至重塑全球產業格局的引領者。
100萬輛,不僅僅是銷量數字的堆砌,而是用戶用真金白銀投出的信任票,是中國智駕技術從“卡脖子”到“自主掌控”的歷史性跨越。那么,這場‘破壁’之戰,比亞迪究竟憑什么能打得如此漂亮?
自研逆襲破壁壘
在智能駕駛領域,技術壁壘曾是中國車企難以逾越的鴻溝。過去,提到智能駕駛,特斯拉、Waymo等海外巨頭幾乎壟斷了行業話語權。從激光雷達的選型、感知算法的優化,到芯片的算力支持,核心技術長期掌握在少數國際玩家手中,中國車企大多處于技術跟隨的被動狀態。然而,比亞迪“天神之眼”的橫空出世,徹底改寫了這一格局。
“天神之眼”成功的核心,在于比亞迪的全棧自研能力。
所謂全棧自研,即從傳感器到算法,從芯片到系統集成,比亞迪實現了全鏈條的自主掌控。例如,其感知系統通過高精度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和超聲波傳感器的深度融合,能夠在復雜路況下實現精準的環境感知。無論是雨天無紅綠燈路口電動車突然竄出,還是高速路上被大型貨車“擠壓”時的果斷變道,“天神之眼”都能以近乎人類老司機的反應速度和穩定性應對。
這種能力背后,是比亞迪在算法優化和硬件協同上的極致追求。以傳感器融合為例,“天神之眼”通過多模態數據處理技術,將視覺、雷達和超聲波數據進行高效整合,顯著提升了系統在惡劣天氣、低光照環境下的魯棒性。相比依賴單一激光雷達的早期智駕方案,比亞迪的融合方案在成本控制和性能表現上找到了最佳平衡點。
自研技術的意義遠不止于技術突破本身,更在于其對產業鏈的賦能和自主生態的構建。過去,中國車企在芯片、傳感器等領域高度依賴進口,供應鏈中斷或技術封鎖往往讓企業陷入被動。2020年前后,全球芯片短缺危機曾讓不少車企停產減產,暴露了依賴外部供應鏈的脆弱性。而比亞迪卻通過自研技術,成功擺脫了這一桎梏。
從自研芯片到自主開發的智駕算法,比亞迪不僅實現了核心技術的獨立可控,還推動了國內供應鏈的崛起。例如,比亞迪與國內芯片廠商合作,開發出適用于智駕場景的高性能車規級芯片,打破了海外芯片巨頭的技術壟斷。同時,其傳感器供應鏈也逐步實現了國產化,成本降低的同時,供應穩定性顯著提升。
這種全鏈條自研能力,不僅為比亞迪“天神之眼”提供了技術底氣,也為中國智駕產業構建了一道堅實的護城河。百萬輛搭載“天神之眼”的車輛上路,意味著中國智駕生態已初步成型,國內產業鏈在芯片、傳感器、數據處理等領域的協同能力顯著增強。這不僅降低了比亞迪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也為中國智駕產業的全球化競爭奠定了基礎。
比亞迪“天神之眼”的自研突破,還帶來了顯著的產業溢出效應。
作為中國新能源車企的龍頭,比亞迪的技術積累正逐步向行業輸出。例如,其開源的部分智駕算法和傳感器技術標準,已被國內多家中小型車企采用,推動了行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此外,比亞迪與國內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立了智駕技術研發聯盟,加速了產學研一體化的進程。
這種“技術賦能”模式,不僅增強了比亞迪自身的競爭力,也為中國智駕產業注入了持續發展的動力。百萬輛的保有量,不僅是比亞迪的勝利,更是整個中國智駕產業從“跟跑”到“并跑”、甚至“領跑”的縮影。
從“參數戰”到“體驗戰”
早期的智能駕駛競爭,往往陷入“參數戰”的怪圈。
激光雷達的數量、算力的峰值、傳感器的覆蓋范圍,這些技術指標一度被認為是衡量智駕系統優劣的唯一標準。然而,用戶真正關心的并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實際用車場景中的表現:堵車時跟車是否平穩?高速領航是否精準無誤?復雜路口能否從容應對?
比亞迪深刻洞察了這一需求轉變,將“天神之眼”的研發重心從“參數堆砌”轉向“體驗優化”。例如,在城市早晚高峰的擁堵路況中,“天神之眼”能夠實現平滑的跟車和精準的間距控制,避免了頻繁剎車帶來的不適感;在高速場景中,系統能提前識別前車減速意圖,并通過流暢的變道操作規避風險。這種“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讓“天神之眼”在實際使用中贏得了廣泛好評。
“天神之眼”的成功,離不開比亞迪對高頻場景的極致優化。以城市通勤為例,中國城市道路的復雜性遠超海外市場,行人、非機動車、臨時施工等動態因素層出不窮。針對這一特點,比亞迪在“天神之眼”的算法中加入了大量的本地化場景訓練數據。例如,在無紅綠燈路口,系統能夠快速識別橫穿馬路的行人或電動車,并以最優路徑減速避讓;在復雜立交橋場景中,系統能精準判斷匝道入口,完成無縫切換。
此外,“天神之眼”在長途駕駛場景中的表現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高速領航功能(NOA)通過多傳感器融合和預測性算法,能夠提前感知前方路況變化,并以接近人類駕駛員的邏輯完成變道、超車等操作。用戶反饋顯示,超過80%的車主在使用“天神之眼”后,顯著減少了長途駕駛的疲勞感,這一數據直接印證了系統的實用性和可靠性。
中國智駕的新玩法
當然,百萬輛的保有量,表面上是銷量的勝利,實質上是用戶信任的積累。
比亞迪通過“天神之眼”提供的優質體驗,成功將用戶從“觀望”轉化為“選擇”。這種信任的建立,不僅推動了銷量的增長,還形成了正向循環:更多的用戶購買帶來更多的行駛數據,數據回流進一步優化算法,系統性能的提升又吸引了更多用戶購買。
例如,比亞迪通過OTA(空中升級)技術,定期為“天神之眼”推送功能更新。2024年的一次OTA升級中,系統針對夜間行人識別的準確率提升了15%,直接解決了用戶反饋的夜間駕駛痛點。這種持續優化的能力,讓用戶對“天神之眼”的信任度不斷加深,也為比亞迪贏得了口碑與市場的雙豐收。
可以看出,“天神之眼”成功的另一大秘訣,在于其“用戶共創”模式。百萬輛搭載“天神之眼”的車輛,每一輛都是一個移動的數據采集終端。車載傳感器全天候收集路況信息,用戶反饋的復雜場景(如易誤判的路口、信號不佳的隧道)為算法優化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支持。
例如,某城市小區門口因行人頻繁穿梭導致系統誤判率較高,比亞迪通過用戶反饋迅速定位問題,并基于采集的場景數據優化算法,使系統在類似場景下的表現提升了20%以上。這種“數據驅動+用戶反饋”的閉環機制,讓“天神之眼”能夠快速適應中國市場的復雜路況,保持技術領先。
這里要說的是,比亞迪的“垂直整合”模式,是“天神之眼”成功的又一基石。從電池、電控到智駕系統,比亞迪實現了全產業鏈的自主掌控。這種模式不僅降低了供應鏈風險,還顯著提升了技術協同效率。例如,智駕系統與比亞迪自研的“刀片電池”系統深度集成,能夠通過能量管理優化智駕功能的功耗表現,延長車輛續航。
此外,垂直整合還帶來了成本優勢。相比依賴外部供應商的海外車企,比亞迪通過自研芯片和傳感器,將智駕系統的成本降低了約30%,這直接轉化為終端售價的競爭力。低成本、高性能的“天神之眼”,讓更多消費者能夠以親民的價格體驗到高端智駕功能,從而推動了銷量的爆發式增長。
“用戶共創”模式的最大價值,在于將用戶從單純的消費者轉變為產品研發的參與者。比亞迪通過車主社區、線上反饋平臺等渠道,廣泛收集用戶建議,并將其融入產品迭代。例如,針對部分用戶提出的“高速領航退出過于突兀”問題,比亞迪在2024年的一次OTA升級中優化了退出邏輯,使系統在切換至人工駕駛時更加平滑。
這種“用戶+車企”協同打磨技術的模式,與海外“芯片公司+車企+科技巨頭”的分散模式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協同效率和響應速度上,比亞迪的模式展現了顯著優勢。這種生態共振,不僅推動了“天神之眼”的快速迭代,也為中國智駕產業探索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比亞迪“天神之眼”的百萬輛保有量,不僅是企業的勝利,更是整個中國智駕產業的里程碑。在全球智駕競賽中,中國車企正逐步從“技術跟隨”轉向“規則制定”。以“天神之眼”為代表的中國智駕方案,憑借本地化場景優化、低成本高性能、用戶共創等優勢,展現了獨特的競爭力。
特別是在復雜路況的適應性上,“天神之眼”針對中國市場的特殊場景(如擁擠的城市道路、非標準化的交通標識)進行了深度優化,這一點是海外智駕系統難以比擬的。這種“中國方案”的成功,不僅贏得了國內用戶的青睞,也吸引了東南亞、中東等市場的關注。2025年初,比亞迪宣布“天神之眼”系統將出口至多個海外市場,標志著中國智駕技術開始在全球范圍內輸出影響力。
比亞迪的成功,還在于其探索出了一條“中國智駕生態”的發展路徑。在全球競爭中,單點技術突破難以形成持續優勢,全產業鏈的協同能力和與用戶需求的深度融合才是制勝關鍵。比亞迪通過垂直整合和用戶共創,構建了一個從技術研發到市場應用的閉環生態,這種模式為中國智駕產業提供了可復制的范式。
特別是比亞迪與國內5G運營商合作,將“天神之眼”與車聯網技術深度結合,實現了實時路況更新和云端算法優化。這種“車-云-網”一體化的生態模式,不僅提升了智駕系統的性能,也為智能交通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百萬輛“天神之眼”的上路,標志著中國用戶對本土智駕品牌的信任達到了新高度。
過去,部分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海外品牌,認為其技術更可靠。如今,比亞迪通過“天神之眼”的優異表現,徹底扭轉了這一認知。用戶用實際購買行動,向全球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中國智駕,值得信賴。
這種品牌自信的建立,不僅推動了比亞迪的市場表現,也為中國智駕產業的全球化提供了底氣。未來,隨著更多中國車企加入智駕賽道,中國智駕品牌有望在全球市場占據更大份額,重新定義“優質智駕”的標準。
從“被卡脖子”到“自主掌控”,從“參數比拼”到“體驗較量”,從單打獨斗到“用戶共創”,比亞迪“天神之眼”百萬輛保有量的達成,是中國智駕產業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宣言。這一成就的背后,是技術自研的硬核突破、用戶體驗的極致追求、生態協同的戰略遠見,以及用戶信任的深厚積累。
百萬輛“天神之眼”的上路,僅僅是開始。未來,隨著更多數據的回流和算法的迭代,中國智駕生態將持續進化。或許再過幾年,當我們駕駛著搭載國產智駕系統的車輛,穿梭在智能交通網絡中時,不僅能感受到安全與便捷,更會為中國智駕的崛起而自豪。
比亞迪“天神之眼”的成功,不僅改寫了汽車產業的競爭格局,也為人類移動文明的未來注入了新的可能。在新能源與智能化的雙輪驅動下,中國智駕正以不可阻擋之勢,駛向更廣闊的深海與深空,書寫屬于全球的智能出行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