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夜爆火到大規模閃電式裁員,Manus是真革命,還是一場科技煙花秀?
——題記
柴油們還記得嗎?今年春節后不久,也就是在DeepSeek在全世界范圍內火得一塌糊涂的時候,一款名為Manus的AI Agent一夜間刷屏了。
相關的話題,更是在熱搜上直接霸榜……而這一刻,也似乎是高高在上的AI技術向大眾市場下放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還記得當時,小柴一覺睡醒,朋友圈里的媒體老師們,不是在評測Manus,就是在尋求邀請碼去評測的路上。
小柴當時也想測一下,但無奈沒有邀請碼,于是跑到閑魚上一看,好家伙,一個激活碼被炒到了最高8.8萬,甚至10萬一個,都能買一輛比亞迪了……
與此同時,當天的朋友圈里,突然被莫名其妙就發出來的各種評測刷屏,在這些鏈接里,它們全方位無死角的展示著,這款AI Agent帶來的生產力革命。
文章中,各種溢美之詞,比如「下一個DeepSeek」「國產AI之光」「AI王炸」「上帝之手」……???????????
在評測內容中,這款AI智能體,可以說,將傳統AI大模型帶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也就是在大模型的操作系統之下,有了超級應用的能力,可以通過指令,實現一系列的精準化高效工作。
簡單地說,多智能體寫作架構實現任務規劃到結果的交付的全流程閉環執行,比如寫代碼、生成PPT、分析股票、財報、行業數據、篩選簡歷……
看到這些詞,那一刻,小柴是從未有過的自豪,科技界的新一個「iPhone時刻」這是要掌握在中國人手里了。
然而,這款本來瞄準大眾化的AI超級應用,竟然在一夜大火之后,就像曇花一現,從大眾視野中逐漸消失,業內當時就有不少的質疑聲,這不是AI的杰作,而是營銷的杰作!
因為它的爆火實在太過于意外,意外的另一面,它的真實面貌,就是不愿意公開了示人。
甚至一些專業人士也質疑,這個連網站都是全英文的應用,在全球范圍內,幾乎都沒人知道,在國外視頻平臺上只有一條視頻,且播放量并不高只有幾千。
且還有聲音認為,一款技術應用,有著這么強大的顛覆性創新,竟然沒有在技術圈火,而是火在了媒體圈。
也有行業人士當時質疑,Manus產品缺少技術含量,更像是 「超級縫合怪」。
時間過去了幾個月,我們也似乎沒辦法證明它到底是不是炒作出來的,但至少可以合理懷疑,這團一夜之間燒遍社交媒體的火,似乎沒有我們看到的所謂的火,可能是一團虛火。
因為它幾個月前展示的那些強大的能力,似乎并沒有在大眾應用賽道掀起多大漣漪,更別說AI圈了。
小柴搜了下,關于Manus的新聞報道,大部分還停留在3月份,3月之后,很少見到媒體報道。這顯然不是一個真正的技術流產品,應該有的待遇。
雖然5月份,其宣布向全球用戶開放注冊,但依然全網站沒有中文化,不知道是用戶使用門檻太高,還是沒有一夜刷屏時候那種真實的技術底氣,開放后的Manus似乎也沒能打開局面。
一方面當時開放注冊,有很高的收費門檻,在收費方面,比如Manus分別提供了每月19美元的基礎計劃、每月39美元的Plus計劃和每月199美元的Pro計劃。
另一方面,在社交媒體上,在媒體的選題中,以及業內,Manus似乎都沒有多少被關注的痕跡。
然而,直到這兩天,Manus再次被媒體廣泛關注,是因為,這家曾經一夜爆火的AI Agent明星,開始大規模裁員,并且「搬家」了。
要知道,現在AI行業,尤其是智能體行業,可以說炙手可熱,頭部廠商,都在大規模招兵買馬,所謂「AI王炸」「上帝之手」的Manus怎么就突然開始裁員了?
據傳,Manus這次裁員規模不小,直接砍掉75%,并且總部將遷往新加坡。
消息同時稱,此次調整,涉及中國區120名員工,除了40多名核心技術人員外,其余全部面臨裁員優化,公司提供N+3或2N的賠償方案。
對于裁員傳聞,Manus官方回應稱,「基于公司自身經營效率考量,我們決定對部分業務團隊進行調整。公司將繼續專注核心業務發展,提升整體運營效率。」
雖然沒回應傳聞中75%夸張的裁員比例,但足以證實,Manus的這一輪裁員是真的。
此外,今年6月,Manus AI合伙人張濤在一場活動上表示,公司已把總部從中國遷至新加坡。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Manus目前在新加坡已經啟動招聘計劃,崗位包括AI工程師、數據科學家、軟件開發經理等,薪資在每月8000美元-16000美元,約合人民幣11萬元/月,最高年薪達130萬。
而根據此前媒體的分析報道,Manus之所以「遷都」新加坡,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Manus來自硅谷的投資者Benchmark認為中美AI投資有所限制,要求其總部遷往海外;二是Manus AI受限于英偉達AI芯片限制導致技術研發困境。
另據聯合早報此前報道,Manus AI研發負責人曾在內部會議中提及,因無法及時獲取英偉達最新 AI 芯片,其智能體的迭代升級進度被迫延緩。
那么真實情況到底是什么樣的,或許還要讓子彈飛一會,不過,對于Manus在中國市場的員工來說,本來想跟著這個AI明星一起吃香喝辣的,這一下又要面臨失業了。
說到Manus這也是一個頗為神奇的公司,背后公司叫BUTTERFLY EFFECT,中文名是蝴蝶效應。
創始團隊之一的肖弘出生于1992年,比DeepSeek的梁文峰還年輕,此前創立夜鶯科技,并曾獲得騰訊、真格基金數億元投資,并在2020年出售了夜鶯科技后,2022年成立Monica,初期以瀏覽器插件形式集成ChatGPT等大模型,主攻海外市場……
另一位創始成員季逸超,也是目前Manus AI首席科學家,其也被稱為技術天才,高中開發iOS瀏覽器「猛犸」,大學期間創立Peak Labs并開發知識圖譜系統Magi,獲紅杉資本投資。
從這個角度來看,Manus本身是具備基礎實力的,但對于Manus產品,目前來看,質疑聲仍然不小。
就比如在Manus爆火后,有個五人團隊,只用了1個小時就完成了核心系統,整體也只用了3個小時就實現了對Manus產品的復刻。
當然,更重要的是,Manus在一夜爆火之后,如今已經過去數月,但至今仍然沒有在大眾視野中,拿出更加優秀的產品,甚至連爆火過的Manus也在大眾視野近乎于消失,這對于Manus公司來說,無疑將是巨大的信任危機。
另有Similarweb 數據顯示,Manus 的月訪問量在 2025 年 3 月達到頂峰(2376 萬人次),隨后逐月回落至 2025 年 5 月的 1616 萬,也就是說,開放注冊后,其訪問量反而大幅下滑了。
那么在經過一番大起大落后,Manus的底層,到底是互聯網思維,還是技術思維目前也是最大的爭議,而要知道,在如今的硬科技時代,技術思維的價值要遠勝于互聯網思維的。
但盡管如此,Manus依然受到資本的青睞,據此前消息,消息稱蝴蝶效應公司完成了規模為7500萬美元的融資,由Benchmark領投,幾家現有投資者跟投。
在這輪融資中,蝴蝶效應的估值飆升了大約四倍,達到近5億美元。而這估值,放在全球AI界,都是相當炸裂的。
而此次在中國市場大規模裁員,無疑意味著其后續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將會受到不小的影響,這不僅在業務上,還在資本市場。
更重要的是,當AI智能體在各細分領域開始遍地開花的時候,這一市場的競爭,正在悄悄的發生著變化,尤其當垂直化、場景化趨勢的逐漸深入,綜合性AIAgent必然在效率和專業性方面,將會受到進一步的降維打擊……
而后續,Manus是否能拿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新,或許成為其當下最重要的事,畢竟融資和估值這種事,有時候也是來得快、去得快。
柴狗夫斯基??
作者|小柴叁號
編輯|譚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