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科技組
作者|陳伊凡
編輯|苗正卿
頭圖|Manus官網
距離 3 月憑借 “AI 智能體自主完成復雜任務” 的產品驚艷亮相僅四個月不到,AI Agent 公司 Manus 就因一場大規模裁員陷入輿論漩渦。近日,Manus 向多家媒體證實,公司對國內業務團隊展開優化,120 名員工中,除 40 余名核心技術人員遷往新加坡總部,其余皆被裁員。
這場人員震蕩早有預兆。5 月,Manus 三位聯合創始人已集體移居新加坡;6 月,公司官方確認總部遷至新加坡,并同步在加州、東京增設辦事處。對于裁員,Manus 官方回應稱 “基于經營效率考量,將繼續專注核心業務”。
相比于DeepSeek的底層技術創新,Manus是產品創新的產物,這種“套殼”的思維其實并沒有錯,硅谷最大孵化器YC的CEO Garry Tan曾專門錄了一期視頻,講述Manus的產品創新,稱 Manus 讓用戶看到了未來 AI 直接在個人計算機上運行帶來的便利。
但隨著AI Agent正在深入行業的毛細血管,這場拼存量的競爭核心在于如何在第一步通過冷啟動積累足夠用戶后,形成足夠強的用戶粘性,通過數據和場景的積累,形成數據飛輪。對Manus來說,新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美元資本裹挾下的遷徙
Manus的全球化布局和去中國化,是意料之中,與其融資進程高度綁定。
虎嗅根據公開資料,梳理了一條Manus包括融資在內的時間線,Manus從3月份公布內測至今,并沒有太多的產品端更新。不過其在融資上的步伐迅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完成兩輪融資。
Manus發展時間線 虎嗅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4 月 25 日,其母公司蝴蝶效應獲得 Benchmark 領投的 7500 萬美元 B 輪融資,估值躍升至 5 億美元。但這筆交易隨即觸發美國政府審查——根據今年 1 月生效的《特定國家風險投資審查條例》,美國資本對中國 AI 領域的投資需向財政部報備,而 Manus 雖聚焦 AI 應用開發,仍被納入審查范圍。
梳理Benchmark 的投資,已有中國公司給出了避險模版。該機構此前投資的 AI 視頻公司 HeyGen,在產品上線之后的7月個內,實現了100萬美元的年度經常性收入,在2023年注銷中國公司主體,2024年,HeyGen獲得了Benchmark的融資,并在融資完成后,將總部從深圳遷至洛杉磯。
據悉,Manus裁掉的大部分是非核心技術崗,這也符合目前AI公司的組織結構和公司規模。在虎嗅接觸的這一輪AI應用初創公司,人數極為精簡,團隊在20人左右的比比皆是,與此相比,Manus的120人對于一家初創公司來說,屬實有些臃腫,人效比過低了,而對Manus來說,相比于營銷,打磨產品更為重要。這份由一位連續創業者整理的AI原生公司排行榜名單,其平均員工人數為22人,基本都是不超過50人的團隊。
全球精益AI原生公司排行榜 圖片來源:https://leanaileaderboard.com
遷往新加坡后,Manus的招聘節奏也明顯加快,虎嗅根據亞洲最大招聘網站JobStreet發布的職位上看,Manus的母公司蝴蝶效應(英文名稱為:Butterfly effectPTE.LTD),在過去一個月時間里,在該網站上共發布了14個職位,包括在線郵件回復客服、用戶體驗設計師、Agent工程師、AI應用工程師、數據庫工程師等,薪資最高達到14000美元。薪資約為國內同類崗位的3倍。此前,Manus在國內發布的招聘崗位,最高薪資為5萬人民幣。
JobStreet上Manus的招聘信息
出海是必選項,但不是終點
對于AI Agent這波創業而言,創業者可能在成立之初,構思產品時,就瞄準的全球市場,因為出海已成為必選項,已經有一些出海的先行者證明了這條路徑的可行,包括Manus。
出海的中國AI Agent產品 資料來源:The Information
出海的中國AI公司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本土化以及進入在地企業的供應鏈。
虎嗅曾與硅谷的美元基金投資人交流,許多中國團隊出海,面臨最大的是本土化的問題,“比如,首先是英文要足夠好。”其次,則是是否了解美國的付費習慣。因此,很多美元基金對于同類初創公司,在團隊水平和背景差不多的情況下,會更傾向于投白人團隊的創業。這位投資人表示,如何擺脫“中國基因”的束縛,對許多出海北美的AI華人團隊而言,是必須面臨的挑戰。
不過,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中國團隊已經在海外獲得初步成功,并拿到了融資。當生成式AI從最初的技術突破轉向拼應用創新時,是中國人的優勢。有硅谷投資人告訴虎嗅,華人的優勢還在于“卷”,這種勤奮決定了產品迭代的速度和執行的效率,這是這一波AI創業中不可或缺的品質。
還有一些初創公司選擇非美國地區出海,例如虎嗅曾經交流過的一家專注制造業售前AI流程的AI公司,其選擇的出海標的之一是制造業發達的日本,但也同樣面臨在地化的問題。一位幫助中國企業出海的日企高管曾告訴虎嗅,日本公司講求信任,主打一個“嚴進寬出”,一旦認定你,合作關系可能會很長久,但前提是如何打入供應鏈。因此,中國團隊出海日本,要么與客戶已建立深度信任關系,要么能找到一個在當地足夠權威的第三方背書,否則可能連租個辦公室都寸步難行。
時間差里的”生死戰”
留給 Manus 證明自己的時間不多了,畢竟,AI Agent 賽道的窗口期僅有 1-2 年。
首先是內部挑戰,Manus這種建立在多個模型之上的AI Agent產品,隨著任務規模擴大或復雜性增加,跨專業 Agent 的協調變得愈發困難,同時也極可能隨著模型能力的增長,其某些產品和功能就被大模型吞噬了。
在不久前,Manus創始人和YouTube聯合創始人的對談中,Manus創始人肖弘也提到了這一點,他說,今天 Manus 速度好像還有點慢、成本有點高、有幻覺,或者說某些任務不是最佳的執行路徑。
其次是外部挑戰。不過,后來者走得很快,目前,其直接競爭對手 GenSpark 已展現驚人增速 —— 這家由前百度高管景鯤和朱凱華在2024年創立的公司,根據朱凱華的描述,GenSpark在0廣告投入下,20人的團隊在45 天實現 3600 萬美元年化收入,用戶增速是 Manus 同期的 2 倍。創立的比Manus晚了一些,卻后來居上,根據第三方數據分析機構非凡產研的數據,Manus在5月份發布產品后,ARR達到936萬美元,訪問量卻連月下降,與其3月份的風頭熱度,形成鮮明對比。正如一位投資人所說的,很多AI產品的用戶粘性不足,使得如果有一款讓用戶發現更好用的產品,很容易遷移。
巨頭的入場更讓競爭白熱化。畢竟,理論上大模型可以做一切,只是他們想不想。而通用水平AI應用領域,早已被證明了是“超級富二代”的游戲,同時ToC領域一定是大廠除了大模型,首選的標的——成本低并且收益足夠大。Google 近期推出的 AI 虛擬試衣功能,已接入旗下購物平臺,利用生成式 AI 展示衣物在不同體型上的效果。一旦大廠下場,Manus的安全區直接被擊穿。對于Manus來說,因為做得早,先發優勢可以讓他們先一步搶占用戶心智,但這樣的時間窗口不會太久。
破局的可能路徑
面對圍剿,Manus 并非無牌可打。其先發優勢積累的 200 萬等候用戶(截至 3 月數據)是重要籌碼。若能將這些潛在用戶轉化為持續付費會員,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但關鍵在于構建用戶粘性,吸引用戶,讓用戶離不開這里。
一些初創公司為此提供了參考模版,AI編碼公司Bolt.new,被視為“繼ChatGPT之后第二個增長最快的軟件公司”,他們針對用戶社區,做了世界上最大的黑客馬拉松,宣布由 Claude 提供支持,與 Anthropic 合作,為所有Bolt用戶帶來 Claude Sonnet 4。六月底,Bolt.new還宣布周末對所有人免費,并且黑客馬拉松中的25名獲勝者每人都可以獲得 1 千美元。這些合作策略,吸引用戶的效果非常明顯,大量的愛好參賽者在X等平臺發布作品,聲量很大。
而AI設計公司Krea的辦法則是與用戶共創,讓用戶也成為其模型訓練的貢獻者,它們設計了一套創作者分成機制,如果用戶作品入選,用戶可獲得分成,平臺抽取5%-15%的傭金。
筆者近期與數十位AI投資人交流,大家普遍提到一個“產品品味”。對于一款ToC的AI應用產品,關鍵可能不在于重復造輪子,而在于哪個能夠更加吸引用戶,并讓他們保持忠誠度。
“中國很多出海企業總是拼命想證明自己的產品是有用的,但歐美企業證明的是這個產品是有趣的。”這句話是曾經一位出海企業主告訴我的。盡管他做的是一款消費品牌,但用在今天的AI應用上,底層邏輯仍然受用。所謂的“有趣”,就是投資人所說的“品味”。技術足夠好、模型足夠好用,是否解決用戶的痛點是一方面,而另一面,是足夠懂用戶,產品的迭代,并不是在每一代產品上疊buff,而是通過一系列產品解決。只是從當前的數據以及Manus產品的更新情況來看,Manus似乎在這方面尚未有明顯的動作。在前述提及的,Manus創始人與YouTube聯合創始人的對談中,筆者看到的是Manus希望不斷證明產品好用,但卻沒有看到他們對于產品“有趣”的過多思考。
Genspark的CTO朱凱華,在剛剛過去的美國VB Transform 2025 大會上,舉了一個用戶場景,呈現了如何靠一連串的體驗,把用戶留下來:
例如,用戶上傳了一份營銷資料到 AI Drive;代理自動識別內容,生成一份簡報 + 幻燈片;用戶覺得不錯,繼續要求“寫一封客戶郵件”;系統完成后,又提示“是否要轉發到你LinkedIn賬號?”
這個過程中,用戶不是用完一個功能就離開,而是被帶入了下一步動作,直到完成一個完整閉環。
相互連接的功能成為完整的工作鏈條。
通過第一期產品迅速獲得的用戶,只是證明產品好用的第一步,或許還得益于營銷方案的成功,后續如何通過一系列快速產品迭代,獲得用戶的忠誠度,是Manus接下來需要證明自己的關鍵。
另一條路則是迅速轉型,尋找一個細分切口,切入垂直場景,深耕行業數據,構建自己的安全區。這也是當下AI Agent創業的一個路徑。如果我們將YC過往四屆Demo Day的項目捋一遍就會發現,2025年之后,垂類AI的公司數量占比增長翻倍。很多AI初創公司也是一開始靠ToC的產品起盤,積累用戶,后面轉到To B賽道。
在這場圍繞行業存量的競爭中,Manus已經邁出了第一步,資本也對其創新作出了肯定。但下一步對Manus來說才是更為關鍵的戰場,先發優勢的蛋糕,還能供Manus吃多久還不好說。在今天AI 的世界里,偉大永遠無法被計劃,許多初創公司如今早已不是其剛成立時的樣子。正如Turing,這家給OpenAI和其他大語言模型開發商提供代碼服務的公司,估值在今年已經達到22億美元,其原本也只是一家面向編程人員招募服務的人力資源初創公司,甚至與大模型沒有任何關系。或許再過幾年回看,Manus可能也已不是現在的模樣。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563425.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