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
4月,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上,一家中國醫療設備企業展示其生產的超高清螺旋CT。
本報記者 樊 巍 李迅典
“中國禁止歐洲公司獲得中國政府的大額醫療器械訂單,以回擊歐盟上個月對中國公司實施的類似限制。”香港《南華早報》報道稱,中國財政部7月6日發布通知,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經批準,財政部決定在政府采購活動中對部分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采取相關措施。商務部發言人當日同步表示,歐盟委員會于2025年6月20日出臺措施,限制中國企業和產品參與其醫療器械公共采購,持續在公共采購領域對中國企業設置壁壘。歐方不顧中國釋放的善意和誠意,仍一意孤行,采取限制措施,構筑新的保護主義壁壘。因此,中方不得不采取對等限制措施。
對于中方此次對歐盟采取的限制性措施,相關業內人士7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次中方出臺的反制措施針對性很強,也考慮到了目前國內醫療器械行業的發展現狀,對歐盟高端醫療器械廠商的影響會比較大。
“限制措施針對性較強”
財政部在發布的《關于在政府采購活動中對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采取相關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表示,采購人采購預算金額4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醫療器械時,確需采購進口產品的,在履行法定程序后,應當排除歐盟企業(不包括在華歐資企業)參與。對于參與的非歐盟企業,其提供的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占比不得超過項目合同總金額的50%。上述措施不適用于僅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能夠滿足采購需求的采購項目。
“在政府采購活動中對部分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采取相關限制措施針對性比較強,也考慮到目前國內醫療器械行業的發展現狀。”在廣州從事醫療器械生意的徐先生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稱,從整個醫療器械的市場份額來看,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市場份額處于縮減狀態。以其公司為例,目前,進口醫療器械僅占公司業務量的四成,而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僅占一成,其余三成來自于美國廠家。
《環球時報》記者在查閱財政部通知所附的具體品目清單時發現,此次將采取相關措施的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共有50種,其中既包括一些日常醫用器械,也包括醫用磁共振設備、醫用X線診斷設備等高端大型醫療設備。“通知”規定明確提出,該政策適用的條件包括“政府采購活動”,“采購人采購預算金額達4500萬元人民幣以上”,且排除的歐盟企業不包括在華歐資企業。
非歐盟國家相關產品可填補市場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在答記者問中也表示,中方多次通過雙邊對話表示,愿與歐方通過對話磋商和雙邊政府采購安排等方式妥處分歧。令人遺憾的是,歐方不顧中國釋放的善意和誠意,仍一意孤行,采取限制措施,構筑新的保護主義壁壘。因此,中方不得不采取對等限制措施。相關措施是為了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平競爭的環境。中方措施只針對自歐盟進口醫療器械產品,在華歐資企業生產產品不受影響。
“通常而言,政府采購活動中對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預算能達到4500萬元以上的主要集中于一些高端的醫療器械。從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中,比較具有市場優勢的產品主要是核磁共振儀、CT機、IVD平臺等高端影像設備。”徐先生介紹稱,其中尤以西門子、飛利浦等品牌較為知名。但為了打破國外品牌對該領域的壟斷,國內醫療器械企業近些年就已經開始布局相關產業。目前,包括聯影醫療、東軟醫療等國內醫療器械企業的高端影像設備均已走向市場,在政府集中采購中占比逐漸增加。
“考慮到具有可替代性,限制自歐盟進口的這些高端醫療影像器械并不會對我國醫療行業本身造成太大影響,但是對于歐盟的高端醫療器械廠商而言,影響較大。”徐先生進一步表示。
而對于清單中的其他醫療器械,徐先生認為,當中一些人工臟器及功能輔助裝置、體外循環設備、介/植入診斷和治療用器械,歐盟企業存在一些技術優勢。但考慮到其在國內價格普遍較為高昂,且其他非歐盟國家的醫療器械產品可以填補這個市場,因此采取相關限制措施最終也會“精準”地影響到歐盟一些廠商。
“未來2到3年內,國產替代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根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數據,2024年,中國醫療器械進口額為358億美元,同比下降4.7%。該機構在一篇文章中分析稱,近年來,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在研發領域不斷發力,整體研發水平顯著提高,逐步攻克了部分產品核心技術及關鍵零配件等難題,國產醫療器械在品質與口碑方面均取得了長足進步。
國產大型醫療設備的崛起,被業內人士認為是此次中方對歐盟國家生產的醫療器械采取相關限制措施的底氣之一。廣州艾力彼醫院管理中心主任莊一強7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也介紹稱,目前廣泛應用于我國醫療行業的國外大型醫療設備品牌主要為美國的通用電氣、荷蘭飛利浦和德國西門子,但我國的大型醫療設備國產替代進程正在穩步推進。
“研究顯示,目前500萬元左右這一檔的醫療設備,國產替代率可達60%到80%左右,而對于1000萬元以上的大型醫療設備,國產替代率約30%到50%,即便我們現在完全不進口,我國需要的1000萬元以上的大型醫療儀器設備約有一半可實現國產化。”莊一強稱。
莊一強進一步表示,中國目前在中低端手術機器人領域已實現國產化,而高端第四代手術機器人仍需進口。在放療設備領域,重離子加速器、直線加速器等國際先進的定向靶向放療設備,雖有一定國產進展,但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差距。而CT和核磁設備的國產替代率相對較高,但對于PET-CT等高端設備,國產替代率仍然較低。
但莊一強同時表示,在未來2到3年內,國產替代率有望進一步提升,屆時,對進口先進設備的依賴將僅局限在極少數醫療儀器設備上。
當前,我國高端醫療器械產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實現從模仿創新到自主創新的跨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旗下賽迪顧問2024年底發布的一份報告預計,“十五五”時期,中國高端醫療器械市場規模有望達2.27萬億元左右,占全球市場的28%。行業將呈現出幾大發展趨勢:在高分子材料市場方面,隨著國內企業不斷展開技術攻關,這一領域市場潛力大,自給能力有望提升;國產治療設備方面,已逐步具備競爭優勢,“出海”將成為大勢所趨;集采也將助力國產品牌加速進入醫院。
“考慮到目前我國人工智能技術普及率較高,一旦人工智能實現大規模應用,我們有望在部分高端醫療器械領域實現彎道超車,采用新的方法替代傳統方法。”莊一強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