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村,一個位于旌德縣興隆鎮的古老村莊,這里接天蓮葉隨風翻涌,蒸騰的水汽里氤氳著清甜的荷香。繞過這片碧波蕩漾的“綠云”,一座青磚黛瓦的院落映入眼簾——這便是“村田里”民宿。這里的老板徐飛虎,一位扎根山水田園的“守望者”,正用心在這片村舍與稻田間,打造著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村田里”民宿外貌。劉欣雨攝
決心如磐:老屋里的鄉愁守望者
五年前初至三山村,古宅梁柱蟲蛀嚴重,廢棄校舍搖搖欲墜。“修!”徐飛虎自掏腰包做防蛀加固,帶領工人一鑿一刨修復舊貌。面對重建新房的提議,他堅持“微改造、精提升”,保留老樣式房屋,認為這就是游子記憶里的童年。他心中更有一幅宏圖:不僅要修好老屋舊校,更要在此建造一條“走”進去的長廊——從民國的煙雨樓臺,路過五十年前的紅磚瓦房,最終步入眼前荷香氤氳的“網紅”民宿。
這份決心,不僅刻于磚瓦,更融入日常筋骨。當同行追求規模時,他卻深耕細節,嚴抓水質檢測與空氣質量,確保推窗即見的千畝碧波清透如洗——“我們這個地方的空氣把他們留住了,我們的食材把他們留住了,我們的服務把他們留住了,我們的景色把他們留住了。”他這股子對“鄉土味兒”的較真勁兒,成了客人愛上這里、來了還想來的最大理由,終令“村田里”從全省數千家民宿中脫穎而出,摘得省級“金牌民宿”桂冠。
親和似水:鄰里間的致富橋
徐老板待員工、鄉鄰如至親。他常在灶邊與王嬸擇菜閑話,在樹下同送貨的老李喝茶談心。這份浸透日常的親厚,讓村民倍感溫暖,面對環境整治中“釘子戶”的不上心,他不上綱上線,只誠懇勸解:“家門口收拾干凈了,你又沒多大損失,你還有好處。”他的真誠與智慧令人信服,成為村民與要求間柔韌的橋梁。如今,眼見民宿興旺帶火村子,村民自覺清掃門前、美化院落已成風氣。
這份雙向奔赴的信任更化作了發展的合力。徐老板深知好食材是民宿根基,建立了“全村一桌菜”機制:每天廚師提前按量告知需求信息,比如“收土雞兩只、現摘辣椒五斤”,鄰里火速調劑送達,搶著送最新鮮的,確保游客嘗到地道原味。此舉既保障了“村田里”的品質,更讓分散農戶共享客流紅利,家家小倉都成了民宿的“流動保鮮庫”,共同致富之路越走越寬。
開放包容:青春創業活力源
“歡迎年輕人回來!我這兒有場地、有設備,就差你們的好點子了!”徐老板總是熱切地向返鄉青年發出邀約。為了降低創業門檻,他把空著的倉庫、院子收拾出來,連烘焙機等“重資產”設備也備好,年輕人要想開個咖啡鋪子或手藝工作室,省下大筆房租裝修費,調試設備就能開張。他深知青年創意是鄉村的活力源泉,因此對可行的創業構想,主動與領導交流,幫忙跑審批、湊資金。他堅信把青年力量擰成一股繩,鄉村的生機才會真正蓬勃起來。
徐老板也常感慨,今天的成就,離不開政府好政策營造的營商環境。2024年,依托“村田里”民宿帶火的人氣,三山村累計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達90萬元,同比增長42%。蓬勃發展的農文旅產業,不僅讓集體經濟“強筋壯骨”,更鼓了村民的“錢袋子”。如今,這片碧水紅蕖映照的沃野上,古老的村莊正煥發新生機。徐老板步履不停,他與鄉親們、歸巢的“新農人”合力耕耘,把村里的好山好水、地道風物都變成大家手里的真金白銀,讓村子越來越興旺,日子越過越紅火。(張姿穎 張嘉美 史文萱 鄭海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