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午,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舉行山東省道德模范記者見面會第二場,邀請3位道德模范代表,講述先進事跡與感人故事,并與記者現場展開交流。
中國青年報記者:
請問劉真標老師,是什么原因讓您開始關注農村困境兒童群體的?您又是出于怎樣的考慮成立“快樂成長營”的?
劉真標:我小時候家境貧寒,幾度面臨輟學。當時我的老師孫房園了解情況后經常幫助我。他生活并不寬裕,卻時常給我燒上一鍋“疙瘩湯”改善生活。天晚了,就在煤油燈下給我輔導功課,講外面的世界、做人做事的道理。小學畢業時,我是學校唯一一個通過重點中學預選的學生,臨到正式考試家里卻沒人送我考試。當天是孫老師帶著我前往十幾里外的考場,遇到道路坑洼不平更是把我背在肩上……從那時起我便下定決心要做孫老師那樣的人。
懷揣那顆愛的種子,我畢業后便扎根鄉村任教,教書育人、扶危濟困也成為我的信念。剛參加工作的6年里,我先后為經濟困難學生捐助了3萬余元,工資卡因此常常“青黃不接”。1998年,教學之余我發現學校里部分家庭條件較差的孩子,還經常會有中午吃不飽、吃不好甚至吃不上的情況,便自掏腰包租賃民房辦起了困境兒童關愛室,讓42個家庭貧困的男孩子長住下來。白天我給他們做飯,晚上陪他們看書學習,夜里一起睡大通鋪,就這樣一直堅持到畢業。后來,這些普通鄉鎮中學的孩子里有10人考取了省重點中學。
在鄉村教育道路上默默行走了30多年,我逐漸意識到,對于農村困境兒童來說,愛的缺失是他們心中最大的痛點,家的溫暖是他們心心念念的港灣,我們不僅要讓孩子的生活有保障,還要為他們的將來作打算,而這些是我個人力量所不能及的。于是我開始思考利用閑置校舍,召集更多的志愿者,設置更豐富的服務項目,為“想家”的孩子營造溫馨的家園,就這樣,我們的鳧山快樂成長營、龍山快樂成長營相繼開營了。
山東廣播電視臺記者:
劉老師,您的快樂成長營針對農村困境兒童群體開展了哪些服務活動?在這期間,又有哪些讓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劉真標:以龍山快樂成長營為例,我們以全環境立德樹人為根本,秉持“辦有溫度的教育”宗旨,針對轄區義務教育階段孤困留守兒童,利用周末和寒暑假開展托管服務,做到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無縫銜接。營地集游樂、研學、實踐、探究于一體,從美德修身、文明禮儀、生活技能、藝術修養等方面對孩子們進行教育,幫助他們內養品德、外樹形象。目前,龍山快樂成長營共有來自20個村莊的76名孩子,我們為他們免費提供了統一服裝,配備了學習用品,根據志愿者特長開設了烹飪、舞獅、高蹺、雕刻等19個社團,經過培養,孩子們學會了基本生活技能,也變得多才多藝、活潑開朗。
說起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很多。我有個學生小孟,親人相繼離世,當時年僅10歲的他暫住在遠房姑姑家里。一天晚上,他與姑姑賭氣離家出走,我得知后立刻幫著滿城尋找,最終在一個橋洞下面找到了他。見小孟一時想不開,我便在家里把他安頓下來,經過三天的陪伴勸說終于解開了他心里的“疙瘩”。在詳細了解他的家庭情況后,我把他帶到了成長營,在這里他逐漸變得活潑開朗,還加入了籃球社團。后來,他和隊友在“姚基金希望小學”滕州賽區籃球比賽中一舉奪冠,他更是獲得了“優秀隊員”稱號。看到像小孟一樣的孩子由最初的叛逆自卑變得陽光自信,各種特長培養讓他們“文武雙全”,我也更加堅定信心,未來要把成長營做到更多農村困境兒童需要的地方。
來源: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