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歐盟內部傳出一則消息,讓整個礦業和能源領域集體‘炸鍋’——歐盟正醞釀一項史無前例的‘緊急戰略儲備’計劃,連稀土礦物、永磁體、電纜維保模塊這些聽起來異常專業的備品,都要統統囤上一批!有人說,這背后藏著歐盟對戰爭和地緣不確定性的最大恐懼。到底發生了什么,讓27國集團如此如臨大敵?”
自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后,歐洲的能源“痛點”徹底暴露:供暖季缺氣、軍工原料告急、關鍵設備一旦斷供全盤皆輸。到了2025年,地緣政治的風暴不僅沒有消停,反而越演越烈。今年3月,歐盟剛剛向所有成員國下發了《歐盟應急聯盟戰略》,首次要求居民至少自備72小時物資、政府和企業也都要為“極端情況”耽誤做足準備。
但大家可能沒想到,此次最新流出的歐盟內部草案(英國《金融時報》獨家曝光)里,除了能源、糧食和藥品這些老生常談的儲備,新列入的“急需囤貨名單”已覆蓋到稀土礦物、永磁、專業電纜維護模塊,甚至還建議成員國統籌核燃料供應。這說明什么?其實說白了,就是一旦網絡、能源、物聯網基礎設施遇襲,整個歐盟的核心“命脈”都可能受制于人。
為什么這事突然成為緊急議題?這里面不得不說最近真實發生的“多線威脅”:比如2024年發生的波羅的海天然氣管道疑似破壞、歐洲多國通訊鏈路遭受激烈網絡攻擊,更不用說德國國防部長最近明確警告“未來4年可能有歐盟成員國遭受實質性軍事襲擊”。這些信息,拼湊出的畫風非常凜冽——不只是戰場戰火,混合威脅(Physical+Cyber)才是歐盟官員心頭最大的噩夢。
一、為什么稀土和永磁變成“國家命根子”?
說實話,以前大部分人覺得稀土礦啥的離民眾生活很遠。其實不然!你手中的智能手機、電動汽車,還是醫院那些高端醫療設備,基本都離不開稀土里的釹、鏑這些金屬。而歐洲生產這類高端工業品,絕大部分原料還全靠進口(80%以上來自中國),只要亞洲某地一有風吹草動,歐洲就得“提心吊膽”。
更嚴重的是,歐洲的風能、光伏、電動汽車等“綠色經濟”轉型,正迎來新一輪爆發。永磁馬達的需求暴漲,不囤貨就可能被對手卡脖子。按歐盟自己的說法:“戰略性供應路線一旦失守整個國防工業和能源體系都將陷入癱瘓”。
二、為何要囤電纜維修模塊和核燃料?
也許你還記得2022年發生的“北溪事件”——天然氣管道被炸,歐洲陷入能源焦慮。其實,通訊和能源基礎設施都是“看似安全的軟肋”。文件中提到,歐盟要在成員國間聯動,像存糧食那樣“重點囤積”各類維修模塊,遇到斷網、停電、供氣突發事故就能搶修恢復,不用等“外援”。
而核燃料,則更直接。俄烏沖突以來,歐盟多國意識到一旦俄歐能源聯系中斷,自身核電站供應鏈也面臨不小風險。搞點備用,從源頭保證“不掉鏈子”,實屬“未雨綢繆”。
三、“混合威脅”背后,什么才是真風險?
最近一兩年,黑客攻擊、網絡犯罪、國家背景組織的滲透已成歐盟高層頭痛病。傳統儲備糧食、藥品還靠得住,網絡安全和基礎設施防護卻是另一回事。歐盟文件甚至提到,現階段對“新風險形勢下要防范的物資種類和數量嚴重缺乏了解”,意味著大家都是“現學現賣”,只能邊摸索邊備戰。
值得一提的是,俄烏戰爭也揭開了一層遮羞布:以前很多人自信“歐洲體系夠韌性”,但今年春天一場網絡攻防演練,就讓不少歐盟機構暴露出嚴重短板,甚至模擬攻擊一天內系統癱瘓。這說明啥?歐洲自己都害怕了,安全底線隨時可能被突破。
說回中國,雖然“去依賴中國”這話他們喊了好幾年,不過實際上離開中國稀土市場還真不是說說那么簡單。說不定這回也是個巧機會,誰能在風暴里看清機會,誰就能撈個先機。不過話說回來,要是真全靠囤貨救命,那老百姓和企業會不會搶著跑,國際原材料價格會不會又瘋漲?哎,其實還是個謎。
不管怎么說,歐盟這次是真的慌了。不知道讀到這你有沒有什么想法——你覺得這種大規模囤積戰略礦產的舉動,真能穩得住底氣嗎?還是說到頭來,就是一種巨大的自我安慰?我反正挺好奇的,你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