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鄭成功收回臺灣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奮的事,但這個過程卻充滿了艱辛,甚至還存在著疑惑。
登島的士兵足有2.5萬人,可為什么面對千把人的荷蘭守軍,戰斗持續了9個月之長(農歷8個月)。
20:1的對比,足以靠人數碾壓荷蘭人,偏偏戰果沒有同眾人預想的一樣,反而呈現出了膠著狀態。
難道是鄭成功在有意拖沓不成,還是荷蘭人的力量真的很強?
如果單看數字,那么攻防肯定占了很大的優勢。
這2.5萬人都是能征善戰的強兵,在隊伍里更是包括了聞名大地的“鐵人軍”,數量足有5000人。
不過這支隊伍是重裝步兵,身上穿著鐵甲,只擅長近戰。
除了陸戰部隊,攻方還攜帶了400余艘的戰船,當然戰船的種類以中小型船只為主,不過還是在數量上呈現了碾壓之勢。
再看看守方是什么樣。
蜷縮在臺島上的荷蘭人兵力不過1200~1500人,這還是包括了雇傭兵和本地民兵。如果只看他們的正規軍的話,人數只有區區600人。
戰船也才10多艘而已,這樣的力量怎么看都是必敗無疑的。
可是反轉就出現在質量上,一場戰斗的勝利不能單看有多少攻方,多少守方。
在這場攻防戰當中,荷蘭人至少握著3項長處,這是攻方所不能比擬的。
第一就是他們蜷縮盤踞的熱蘭遮城,這可是守方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打造出的一個完美的防御城池。
城墻被他們修的厚度驚人,足有4~6米。城墻外則是又寬又深的壕溝,一直盤旋蜿蜒帶城池周邊。
更關鍵的是,這里具有典型的歐洲特色,它可不是咱們這邊的古城墻,而是一座五角棱堡城池。
5個向外延伸而出的墻體部位形成了犄角之勢,相互之間可以提供火力覆蓋。
除了城池堅固以外,他們在火力部署上也具有碾壓之勢。
別看守方在火炮數量上又輸給了攻方,只有30門,但每一門炮都是重型炮,炮彈可以被甩出1.5公里。
對面攻防的火炮能打1公里就已經很不錯了。
這30門炮分別被部署在了5個突出部和城墻各地,對攻方實施了強大的火力壓制。
士兵手中拿的槍支也有差距。
攻方的士兵配槍的數量雖然多,但都是火繩槍,子彈能打的距離有限,只有100米左右。
守方就不同了,那600個正規軍手里拿的可是燧發槍,射速快,打的還遠,子彈能夠到200米以外的目標。
還有一點差距是在戰艦上,400:10,怎么看都是贏,可守方的單艦火力要超過攻方。
1661年4月30日,當攻方踏上臺島的土地時,戰斗就打響了。
起初,戰斗進行的非常順利。4天一過,他們就拿下了第1個重要的城池,普羅民遮城。
本以為接下來的戰斗也會勢如破竹,可他們遇到了熱蘭遮城之后情況就變了。
5月,雙方在城下進行了第1次交手。
這次攻擊攻方用的兵力十分強大,想著一鼓作氣拿下目標,可是首守也抱著必死的決心要守住城池。
最后,攻方沒有取得勝利,不僅城堡分毫未動,自己這邊還死了1000多人。
抬頭望去,那5個突出的部分已經形成了交叉火力,守方用最少的兵力防御住了最大的面積。
再攻下去還是失敗,所以速勝的策略被摁住了,進而出現了持久圍困的想法。
圍困首先要斷的就是水源,除了水,還在城的周邊修起了柵欄,任何人都不得靠近。
周邊的鄉村也進行了戰爭動員,拒絕向守方提供一滴水,一粒糧食。
圍困的策略是有效的,至少最大化的避免了士兵的傷亡。但這些士兵也沒有閑著,他們要對抗當地的原住民,這些人可不分敵我。
這一點,攻守雙方誰也占不到好處。
2.5萬人的吃喝拉撒全靠大陸保障,可是臺風的到來讓本就脆弱的補給線更加難以支撐,多艘運糧船沉沒。
沒糧食吃,還要遭受疾病的襲擾。饑餓和瘧疾使得非戰斗減員的情況特別嚴重,有至少3000到5000人死在了這種情況上。
守方也好不到哪里去,被圍了城肯定沒吃沒喝,他們只能寄希望于雅加達的援軍快點來,快點將糧食與火藥送進來。
可是,8月和10月的兩次支援戰全部被攻方擊碎,半滴水、半顆子彈都沒讓它們流進熱蘭遮城。
城里已經開始殺馬煮肉了,漸漸的有人開始走出城池向攻方投降。
1662年1月25日,總攻的時間到了,三天的火炮準備之后,城墻上有了殘缺,攻方猶如潮水一般涌進了城里,開始收拾守方。
揆一這時候不得不站出來,按下了投降的手印。
至此,整場收復戰以攻方的勝利而結束,但這場戰爭所帶來的啟示卻沒有停止。
東西方的攻擊模式第1次發生了碰撞,原來傳統的人海戰術即將失去作用,如果不改變思想與行動上的舊套路,失敗還是一定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