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中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高考575分,在很多人眼里算個不錯的成績了,但是湖南長沙小凱考575分卻被父母掃地出門,甚至更換了門鎖。
剛曝出這件事的時候,網友們一片嘩然,紛紛指責小凱的父母過于無情,但是在得知小凱的母校是長郡中學而且曾經還是縣城狀元后,網友們也將槍口轉向了小凱。
尖子生高考575分被趕出門
長郡中學在湖南近乎“神壇”一般的存在,本科上線率逼近百分之百,每年幾十個清華北大,是無數家庭擠破頭都想送孩子進去的象牙塔尖。
@湖南廣電尋情記
小凱就是當年從縣城里千軍萬馬殺出來,考進長郡的那個天之驕子,他承載的是一個家庭躍升的全部夢想,父母對他的期待,從來都不是“上一本”,而是直指中國的頂尖學府,985是底線。
可575分像一盆冷水從頭澆到腳,這個分數,放在普通中學或許能引來一片贊譽,但在長郡,它卻是一個無比尷尬的數字。
有人統計過,同年長郡畢業生的平均分,足足比他高出四五十分,這意味著,曾經的縣城第一,在省城最頂尖的平臺里,成了不折不扣的“吊車尾”。
這種從云端跌落的巨大落差,砸在父母心上,是外人難以體會的羞恥與刺痛,這很難不讓人好奇,這個尖子生在高中發生了什么,怎么會突然從塔尖掉到了塔底呢?
據知情人說,自從進了高手如云的長郡,小凱沒能把壓力轉化為動力,反而一頭扎進了手機的世界,那個小小的屏幕,成了他的避風港。
他養成了“晚睡晚起”的習慣,在那個所有學生都恨不得把一分鐘掰成兩半用,凌晨苦讀、清晨聞雞起舞的重點高中里,他的作息顯得如此格格不入,甚至有些刺眼。
父母不是沒有察覺,他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從一開始的苦口婆心,到后來的嚴厲管教,再到最后的爭吵摩擦,能試的方法都試了,可小凱就像著了魔,油鹽不進。
父母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那個曾經引以為傲的兒子,在手機編織的牢籠里,一步步偏離軌道,學業一落千丈。
爸爸給他三個選擇
高考成績出來的那一刻,父母的失望與憤怒,終于沖破了臨界點,他們的做法,堪稱一場家庭版的“休克療法”。
把小凱趕出家門,斷絕所有生活費,更換門鎖密碼,甚至故意用光家里的電費,讓他連一個落腳的角落都沒有。
母親在電話里的話更是字字如刀,說兒子“已經改不了了”,不如“各自安好,互不打擾”,這份無情,讓最初的旁觀者不寒而栗。
但是當媒體介入,試圖調解時,父親卻給出了三條路。
第一條:回家,但前提是必須徹底告別手機依賴,服從家里的規矩,做到了砸鍋賣鐵也供你上大學。
第二條:獨立,如果不愿受管束,可以回老家縣城,自己找份工作養活自己,家里可以前期資助一點,幫你過渡。
第三條:闖蕩,如果嫌縣城沒出息,那就去長沙這樣的大城市打拼,家里分文不給,靠自己。
這哪是三條路?這分明是一道精心設計的選擇題,父母把最光明的路(回家上學)包裹在最嚴苛的條件里,又把另外兩條路(打工)的艱辛赤裸裸地擺在他面前。
他們是在用一種近乎慘烈的方式,逼著兒子去思考去權衡去選擇那條最難走,卻也最有希望的回頭路。
網友熱議
一開始,網絡上的評論幾乎是一邊倒地痛罵父母:“虎毒不食子,考砸了而已,至于嗎?”“這是教育的失敗,不是孩子的錯,沒人性!”
可當長郡中學的光環、小凱沉迷手機的內幕、父母那三條“用心良苦”的路被一一揭開后,輿論的風向悄然逆轉。
人們的憤怒漸漸被理解和同情取代,只是同情的對象,從孩子更多地轉向了父母。
“能從全縣考進長郡,腦子絕對不笨,純粹是自己做的。”
“父母已經仁至義盡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啊!”
“換作是我,可能做得更絕。這種時候心軟,就是害了他一輩子。”
人們開始意識到,這并非一個簡單的“父母霸道,孩子可憐”的故事,它更像是一個關于“恨鐵不成鋼”的現實悲劇。
時至今日,這場家庭風暴仍未平息,小凱暫時寄宿在親戚家,為了上學的事依然發愁,而他的父母,態度沒有絲毫軟化。
結語
父母望子成龍的殷切期盼與孩子在巨大壓力下的迷失和反叛,常常形成一個無解的死循環。
父母的“鐵腕”里,包裹著最深沉的愛與最沉重的無奈,而孩子的“墮落”中,又何嘗沒有對期望的逃避和對現實的無力反抗?
對于這件事,您又是怎么看的呢?
文章信息來源
@湖南廣電尋情記:《長沙名校學生高考回家后,為何被父母強行逐出門?》#情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