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訪時,朱寶林(右)指導曲比以布填報志愿。
范曉青(中)帶著朱寶林(左)走在家附近的田邊。
6月27日,四川省2025年高考成績開放查詢的第3天,站在大涼山腹地雷波縣黃瑯鎮的路邊,雷波中學校長朱寶林一眼就看見,學生范曉青正愁眉緊鎖地守在沿街小賣部里。
“肯定是在愁高考志愿填報的事。”朱寶林一邊對同行老師說,一邊向范曉青走去。
這是朱寶林被選派到雷波縣進行“組團式”教育幫扶的第3年,也是他在這里參與的第169次家訪。這次家訪,他計劃至少指導3位同學填報高考志愿,幫他們在這個夏天,收到那份期待已久的錄取通知書。
對此,朱寶林很重視。他的電腦上詳細記錄了過去3年來,他組織和帶領幫扶教師團隊,深入雷波40余個村莊完成的168次家訪。
很明顯,在屬于大涼山的第169次家訪中,朱寶林想得最多的依然是孩子們的夢想和未來。
1
志愿填報
3個孩子的夢想與未來
今年高考,范曉青的成績高出本科線54分。這個不高不低的成績,讓志愿填報變得“很考手藝”。
“我對農學有興趣,想研究種子,提高糧食產量。”坐在自家簡陋的小賣部里,女孩范曉青聲音不大但堅定。她的父親坐在旁邊趕緊補充道,“朱校長,填報志愿后還要再去考試嗎?”
很明顯,在這個家庭,填報志愿這件大事還得靠女孩自己決定。
走出小賣部,范曉青帶著朱寶林走到田里。“我們家的田在半山腰。”指著烈日下的山路,范曉青慢慢地說,“從小我就要幫爸爸做農活,收成不好時,爸爸還要到處打零工。”
范曉青的媽媽在她8歲時因病離世,爸爸不僅殘疾還有慢性病。高一那年,范曉青因關節結核做了手術,但即使需要拄著雙拐,這個身材瘦小的姑娘也不敢停下來,因為掉隊一下,就可能會掉隊一生。
這就是朱寶林看重家訪的原因。在他看來,只有走進這塊田,才能真正理解眼前這個學生個性里的細膩和堅韌,進而明白她對農學的執著。
朱寶林將家訪視為走進學生人生底色的途徑。作為曾經四川貧困程度最深的縣域之一,雷波在2020年成功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在大山之間,朱寶林遇到過太多和命運極限拉扯的青春,也讓他看見了孩子們身上的那股韌勁。
今年,學生阿吉給朱寶林帶來了很大的驚喜。
曾經,朱寶林和老師們提著食用油和牛奶,爬了大半座山才來到阿吉家的小院。看到阿吉從地里滿頭大汗跑回家后,還要張羅弟弟妹妹的午飯,朱寶林感嘆道,“在這個家里,他就是大人。”
今年高考,阿吉的成績超出特控線48分。他告訴朱寶林,自己沒有填報重點本科,而是選擇了喜歡的專業,其中就有四川師范大學。“想把自己在學校得到的幫助和善意,未來回饋給別的孩子。”他說。
同樣的話,學生高興昊也說過。今年,他的高考成績為物理類657分,這足以將他托舉到更大的世界。他對朱寶林說,自己的志愿填報策略是先看城市再看專業。“我要先去見更大的世界,然后再讓自己的小世界變大。”
2
一份喜報
扎根大涼山3年,值了
3年前,作為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第二中學校長,朱寶林在正式報到前曾到雷波實地調研過。多年來,雷波中學最響亮的標簽就是“每年都有學生考上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在內的頂尖學府”。
但朱寶林認為,在雷波,還應該讓更多孩子走進大學校園。他相信,“每多200個上本科的學生,影響的可能是上千個家庭。”
這一點,雷波中學黨委書記徐華感觸最深。作為土生土長的雷波人,9歲時,不會說漢語的他被校長牽著走遍了幾層教學樓,才找到老師阮德英接收。那時,他就立志“希望能像阮老師那樣,給山里孩子鼓勵和信心。”
上世紀90年代,大學畢業的徐華選擇回到家鄉站上講臺。他曾一次次將輟學的孩子拉回課堂,也見到了太多被知識改變的命運。“有個孩子被我勸回課堂,后來考上中央民族大學,最后回到雷波工作。”
因此,徐華將“組團式”幫扶在內的多方幫助,比喻為“像是有人向井下丟了繩子,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往上爬,直到爬出井,見到光明。”
從數據上看,2025年,雷波中學共有1287名考生參加高考,其中742名上了本科線,對比2022年,這個數據增加了237名。
這份喜報讓朱寶林在辦公室拍著大腿笑道,“扎根大涼山3年,值了!”
數據背后是真實的青春,彝族少年曲比以布就是這742人之一。
朱寶林對曲比以布最初的印象,是他們家為了孩子學業而“孟母三遷”。從小到大,是爺爺陪著曲比以布,把家從山上搬到靠近縣城的鄉里,再搬到縣城。
今年,曲比以布以558分的成績超過了特控線,即將成為家里的第一個大學生。家訪時,爺爺拉著朱寶林的手一遍遍說著謝謝,這是這位80歲彝族老人僅會的幾句漢語之一。
“曲比以布背后有一個全力支持的家,他也用努力一點點推開命運的門縫。”朱寶林在家訪中見證過一個個家庭的托舉,只要孩子想上學,整個家庭都會支持到底。
還有學生家長在家訪后寫來感謝信,信中坦言,“我吃了很多沒文化的虧,現在搬到縣城就是為了娃兒。我們重視娃兒教育,就是不知道怎么做,只能依靠學校老師,我們會全力配合支持。”
這是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雷波中學高2022級1班班主任周正蘭很興奮,今年她班上有52位同學上了本科線。她覺得這得益于寧波市象山縣的組團幫扶老師們帶來的教學新方法。
同時,獎學金和助學金也為學生們提供了支持和鼓勵。
3年來,朱寶林為雷波中學爭取到寧波象山幫扶資金共355萬元,設立了“學校教育基金”“裕民獎學金”“愛心·青藍助學基金”等多個幫扶基金。
曲比以布拿過好幾次獎學金,從200元到1000元。講到這里,他站起來認認真真給朱寶林鞠了一躬,“謝謝您,朱校長。”
3
一個約定
未來重逢在任何時刻,任何地方
一直以來,朱寶林都將家訪看作一個教育旅程,“學生有100種表達,教育就有100種對應的形式,它的本質就是點亮不同的靈魂。”
朱寶林記得癡迷打籃球的男孩小樂。曾經,小樂會為了打球逃課。但當朱寶林帶著老師坐在他家客廳,告訴他喜歡籃球可以往體育特長生努力時,“孩子明顯被觸動了,他沒想到大家這么關心他,他的夢想也被點燃了。”
慢慢的,再傳來的關于小樂的消息都是好消息。學習認真了,知道努力了,今年走體育特長生,上本科線了。
其實,這就是一個用真心換真心的過程。
每次家訪,朱寶林都要帶上食用油和牛奶作為禮物,這是他在走訪后發現對當地家庭最實用的物品。他從地里、豬圈里、灶臺邊等各種場景叫回過學生;也遇到過需要學生在他和不懂漢語的家長之間做翻譯;在一次為學生送上羽絨服后,一位孩子走到他面前深深鞠躬,“那真就是發自內心的感謝。”
當然,從雷波中學畢業的學生也沒斷了和朱寶林的聯系。
在結束了白天的家訪后,晚上回到辦公室,朱寶林點開手機。視頻那頭是去年考入復旦大學的學生張拉格。男生興奮分享著自己在暑假兼職開始前的旅程,去了北京、西安,見到了教科書上的故宮和兵馬俑。
“大學里都是優秀的同齡人,但我也很努力。”這是個內心強大的男孩,高中時家里有了變故,他最初倔強拒絕學校的幫助。但包括朱寶林在內的領導和老師都告訴他,“現在幫助你,以后你去幫更多人。”
從雷波中學考入北京大學的馮涵則用“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概括自己的感受。“高中那幾年,讓我在仰望星空的同時,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馮涵總覺得,天地廣闊,和這位校長的重逢可能就在某個時刻。
7月10日,浙江省赴四川省東西部協作工作組、四川省教育廳在成都召開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總結交流會,這意味著首輪幫扶進入收官,新一輪幫扶又將開啟。
即將回家的朱寶林覺得這是一個新的開始。
“這些孩子去到大學校園,去到更美好的未來。”離開前,朱寶林和每個送別的學生都約定,“我們會重逢在未來的任何時刻,任何地方。”
(應受訪者要求,阿吉、小樂為化名)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杜江茜羅石芊李佳雨
涼山雷波攝影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