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天水麥積區褐石培心幼兒園的鐵門緊閉。門內,233名幼兒的血液里流淌著超標的鉛;門外,站著一群絕望的家長。他們中有人攥著檢測報告——血鉛值最高達528μg/L,超出兒童安全標準五倍有余。孩子們的癥狀如出一轍:牙齦爬滿黑斑,頭發大把脫落,鼻血毫無征兆地淌下,暴躁哭鬧取代了天真笑語。
與此同時,二十余名與孩子們同吃一鍋飯的幼兒園老師,也陷入鉛中毒的陰云。一位老師步履蹣跚:“最近兩三個月,走路時雙腿發軟、無力”。諷刺的是,當部分老師赴西安檢測出血鉛值突破500μg/L時,現場竟有當地干部勸返她們回天水治療。
一、“工業顏料調色”的魔幻現實
聯合調查組的通報簡潔明了:幼兒園園長朱某琳與投資人李某芳授意后廚人員網購彩繪顏料,稀釋后摻入幼兒餐食。三色紅棗發糕與玉米卷腸包中,鉛含量分別高達1052毫克/kg與1340毫克/kg,超標國標2000余倍。
然而疑云未散。家長翻出幼兒園群內照片:五顏六色的面片、玉米腸卷,儼然“視覺盛宴”。更吊詭的是,工業級鉛化物如鉻黃、黃丹,價格高出食用色素1-2倍——一所每學期收費6000元的高端民辦園,為何舍賤求貴自掘墳墓?
通報未能消弭的質疑,在檢測數據的巨大鴻溝中發酵。有幼兒在天水初檢血鉛僅56μg/L,赴西安復檢竟飆至342μg/L;另一患兒家長血鉛值25.43μg/L,孩子卻高達300μg/L。同一管血,兩地結果天壤之別,數據迷霧中,家長不得不化身偵探。
二、二十年傷疤:鉛毒生根的土壤
歷史在此投下陰影。2005年,天水麥積區甘泉鎮吳家河村,50名兒童被檢出鉛中毒。村民指證村中鉛鋅廠排污染黑河水,淤泥如墨汁。當年蘭州醫學微量研究所與天水疾控中心的檢測結果曾激烈對立,最終西安職業病科一錘定音。
二十年后,熟悉的劇本重演:
同一地區(麥積區)
同一受害群體(兒童)
同一求醫路徑(跨省奔西安)
同一檢測爭議(本地“正常”VS外地“中毒”)
更令人齒冷的是,當年有官員稱“中毒因孩子愛咬鉛筆”,卻不知鉛筆芯實為石墨。二十載光陰,當地變化很大,似乎又沒變。
三、“高端幼兒園”背后的食安黑洞
褐石培心幼兒園的華麗外皮下,暗流洶涌。投資人李某芳掌控著麥積區四所幼兒園,儼然民辦幼教“女王”。園內一日五餐(三餐兩點),本應是健康保障,卻淪為投毒通道。
監管形同虛設。后廚人員輕易將彩繪顏料帶入操作間,添加劑使用記錄僅敷衍登記“酵母粉”;所謂“明廚亮灶+區塊鏈溯源”淪為空談。當含鉛顏料在糕點中翻滾時,責任督學公告牌仍高懸園門,首條赫然寫著“安全管理”——諷刺得令人心碎。
麥積區的夏風掠過鉛鋅廠的舊煙囪,又拂過幼兒園彩色的外墻。二十年間,兩代孩子的血淚未能澆醒裝睡的人。刑事拘留8人、問責官員的通報,或可平息一時輿情,但若未真正砸碎暗箱,讓家長隨時突襲后廚,讓校長先行試吃飯菜,讓血鉛35μg/L即觸發公共干預——下一次鉛毒爆發,恐怕已在倒計時。
畢竟對某些人,孩子損傷的是一生,自己失去的不過一頂烏紗帽。而對這片土地,每一次輪回都在透支未來。
后記
2006年這地方就出過事兒。那時候媒體隨便報,“異地監督”、“跨省抓捕”還沒發明出來,總編輯辦公桌的抽屜里放著三份檢查,一線記者只管干活兒,后面有人撐著,上面有人兜著。“慢慢會變好”,“一切都會好的”,大家心里有個盼頭。現在……更好了!
新聞來源
天水市麥積區政府人民政府《情況通報》
澎湃新聞《多名老師血鉛也嚴重超標!天水鉛中毒幼兒家長最新發聲:班里29個娃中27人鉛中毒住院》
央視新聞《甘肅天水一幼兒園違規使用添加劑致部分幼兒血鉛異常,實控人擁有4家幼兒園》
極目新聞《剛剛通報!甘肅天水233名幼兒血鉛異常,食品非法添加物為彩繪顏料》
光明網《增派2名國家級專家落實天水鉛中毒救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