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怎么樣?——這句話去醫院看病的人肯定不陌生。
每次坐診我問出這句,很多人一聽這話就皺眉頭,要么覺得尷尬,要么覺得“大便有什么好聊的”。但老郭告訴你,排便次數和壽命還真有關系!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長期便秘或腹瀉的人,平均壽命比排便正常的人短。為啥?因為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排便不正常意味著腸道環境失衡,毒素堆積,長期下來就會拖累全身健康。
中醫講—“要想長生,腸中常清”。今天老郭就聊聊,排便次數怎么影響壽命,什么樣的排便最健康,以及怎么調理。
為什么排便次數影響壽命?
先打破一個常識:排便不是越少越好!很多人覺得“吃得少拉得少”是身體高效,其實恰恰相反。
從現代醫學看,大便在腸道里停留太久,毒素和廢物會被重新吸收,增加肝臟負擔,長期可能誘發腸息肉甚至更嚴重的問題。而中醫“腑以通為用”,大腸是“傳導之官”,它的任務就是往外排,排得不順暢,全身氣機都會堵住。
研究發現,長期便秘(每周少于3次)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更高;而每天規律排便1-2次的人,腸道菌群更平衡,免疫力也更強。反過來,如果一天跑廁所超過3次,大便稀溏,可能是脾虛濕重,營養吸收差,人容易乏力、早衰。
所以,排便次數是腸道健康的“晴雨表”,拉得不對,就是在給身體埋雷。
為什么樣的排便最健康?
老郭看病時,最怕聽到病人說“我大便正常”,因為很多人對“正常”有誤解。真正健康的排便,得符合這幾個標準:
1.形態:像香蕉,光滑不斷,不是羊糞蛋也不是稀水(中醫叫“成形不燥”)
2.顏色:黃褐色(吃深色食物可能短暫影響,但長期發黑或發白要警惕)
3.感覺:順暢,5分鐘內解決,沒有排不凈感(中醫說“得氣而行”)
如果你的大便前硬后軟、黏馬桶、有未消化食物,說明脾胃功能已經出問題了,得趕緊調理。
中醫怎么看排便次數問題?怎么調理?
排便不正常,通常和三個臟腑有關:
1.脾虛—運化無力
脾管消化吸收,脾虛的人要么便秘(氣不足推不動大便),要么腹瀉(濕氣重,大便黏膩)。這類人容易乏力、胃口差、舌苔厚。
老郭建議:多吃山藥、南瓜、小米(健脾);忌生冷(傷脾陽);飯后散步10分鐘(助運化)。
腎虛—推動力不足
腎主二便,腎虛的人可能便秘(津液不足,腸道干燥)或夜尿多、腰酸。老年人便秘很多是腎虛。
老郭建議:吃黑豆、黑芝麻(補腎);避免熬夜(耗腎精);搓后腰(溫補腎陽)。
肝郁—氣機不暢
壓力大的人容易便秘或腹瀉交替,中醫叫“肝脾不調”,特點是情緒差時癥狀加重。
老郭建議:喝玫瑰花茶(疏肝);按揉太沖穴(腳背大拇趾和二趾交界處)。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問了:我怎么知道自己是脾虛還是腎虛還是肝郁呢?這就需要綜合判斷了。
雖然它們都可能影響排便,但伴隨的其他癥狀不一樣—如果伴隨乏力、舌苔厚,可能是脾虛;如果腰酸腿軟、小便清長,可能是腎虛;如果一生氣就加重,排便后腹痛緩解,大概率是肝郁。
所以找到疾病的根源對治療非常重要,雖然病癥表現一樣,但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治療方法!
下次排便不正常時,別急著吃通便藥,先對照看看是哪個臟腑在報警!
小建議
晨起一杯溫水,喚醒腸道。
定時排便(最好早上),養成生物鐘。
別久坐,每小時起來活動一下,促進腸道蠕動。
排便不是小事,它是腸道健康的晴雨表,更是壽命的隱形指標。如果你現在排便還不規律,別拖,趕緊調整飲食、作息,必要時找中醫調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