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顆粒無收!2025 年巴黎航展落幕,為何此次航展中,中方沒收獲到任何訂單,空戰中被殲 10 擊毀的陣風戰斗機,卻又斬獲了訂單?
先看中國這邊。這次航展咱們派出了史上最強陣容,殲 - 35A、殲 - 20、殲 - 10CE 全亮相了,連轟 - 6K 都帶著鷹擊 - 18 導彈來了。從性能上看,殲 - 35A 的雷達反射面積只有 0.01㎡,雙發推力超過 22 噸,比 F-35 還猛,成本卻可能只有 F-35 的一半。殲 - 10CE 更剛,去年 5 月在巴基斯坦直接用霹靂 - 15 導彈在超視距擊落了印度的 3 架陣風,連預警機配合、數據鏈協同都秀了一把實戰肌肉。按說這么硬的實力,訂單應該不愁,但現實卻給咱們潑了冷水。
問題出在三個方面。第一,國際軍貿市場的 “潛規則”。現在全球軍售還是美俄歐主導,很多國家買武器不是單純看性能,而是看背后的政治站隊。比如印度尼西亞這次買陣風,單價 2.54 億歐元,比殲 - 10CE 貴了五倍多,但法國打包了配套的導彈、培訓和升級服務,還暗示能拉印尼進歐盟防務合作體系。這就像買手機送會員,很多小國圖的是 “買飛機送聯盟” 的安全感。
第二,中國軍工的 “水土不服”。咱們的武器性價比高是公認的,殲 - 10CE 單價 4000 萬美元,年維護費才 300 萬,比 F-16V 便宜近一半。但客戶有顧慮啊:發動機用的是俄羅斯的 AL-31FN,雖然推力夠,但總感覺不如法國自產的 M88 發動機靠譜;雷達和電子戰系統雖然技術先進,但很多國家習慣了西方標準,怕買回來和現有裝備不兼容。更關鍵的是,咱們出口的武器在關鍵部件上習慣 “動刀子”,比如殲 - 10CE 的雷達和自用版比性能打了折扣,客戶覺得花了錢沒買到頂配。
第三,售后服務的 “短板”。買武器不是一錘子買賣,后續的維護、升級、培訓才是長期開銷。法國賣陣風,直接派專家駐場,零件 24 小時內送到;咱們的 VT-4 坦克壞了零件,客戶得等三個月才能拿到貨,這誰受得了?泰國軍方就吐槽過,寧愿買韓國 K2 坦克,也不想體驗這種 “漫長等待”。
再看法國這邊。陣風這次能拿到訂單,靠的不是單純的性能,而是 “捆綁銷售” 和 “政治牌”。比如印尼買陣風,法國承諾提供 “保姆式” 技術支持,從飛行員培訓到彈藥補給全包了,甚至還承諾優先提供下一代高超音速核導彈 ASN4G 的配套服務。這種 “一站式” 服務對小國來說太有吸引力了,畢竟他們沒能力自己建完整的維護體系。
另外,法國很會 “講故事”。雖然陣風在巴基斯坦被殲 - 10CE 打爆了,但法國媒體絕口不提,反而大肆宣傳陣風在敘利亞、利比亞的 “實戰經驗”,強調它能掛 9 噸彈藥、適應各種任務的 “全能性”。更絕的是,法國把軍售和外交綁定,比如向沙特賣陣風,就支持沙特的 “2030 愿景”,幫他們建航空樞紐,這種 “政治投資” 讓客戶覺得買的不是飛機,而是未來的合作機會。
還有個關鍵因素,就是美國的 “隱性助攻”。美國雖然自己賣 F-35,但對盟友買歐洲武器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還暗示一些國家:“買陣風可以,但別碰中國裝備。” 比如埃及本來想買殲 - 10C,美國國會立馬威脅斷供援助資金,逼得埃及轉頭買了二手 F-16。這種政治壓力讓很多國家即使心動也不敢行動。
不過,咱們也別太灰心。中國軍工這幾年進步神速,殲 - 35A 在巴黎航展上已經讓西方驚呼 “空戰規則該換人定了”,巴基斯坦空軍更是直接確認了 40 架殲 - 35A 的訂單。咱們的無人機、防空系統在國際市場上也很吃香,翼龍 - 2 在尼日利亞、紅旗 - 9E 在塞爾維亞都打出了口碑。而且,咱們的體系化作戰能力正在被越來越多國家認可,比如沙特買了咱們的合成旅裝備,從坦克到無人機全套配齊,這種 “打包方案” 連美軍都坐不住了。
說白了,軍售就像談戀愛,性能是基礎,但感情(政治信任)、服務(售后保障)、未來(合作前景)同樣重要。中國軍工現在就像個踏實肯干的小伙子,有一身本事卻不擅長甜言蜜語,而法國就像個會哄人的情場老手,把客戶哄得開開心心。但時間會證明一切,只要咱們把技術做好、把服務跟上、把故事講好,訂單早晚會來。就像殲 - 10CE 在巴基斯坦的實戰勝利,不就是最好的廣告嗎?咱們要做的,就是耐心等風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