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聯合主辦的“智匯兩岸、強基賦能——海峽兩岸創新醫療交流大會”傳出消息:近年來,海峽兩岸醫療機構在人工智能、數字化轉型、遠程醫療等新興技術的應用上攜手并進,助力兩岸醫療科技進步、共同推動“健康中國”早日實現。
復旦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朱同玉在會上介紹:復旦大學如今通過構建從資金支持、平臺載體、技術研發、產業生態、人才培養等全周期、系統性、多層次的創新支撐生態,在醫藥科技領域實現了從基礎研究到產業落地的全鏈條賦能。未來還將通過深化科技成果轉化,為醫療行業注入新動能。
人工智能已在醫療行業中的較廣泛應用,并對醫院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書記顧建英表示,“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從影像診斷、病歷管理、患者服務到醫學創新研究等多方位賦能醫療行業,提升了療效率、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特別是在精準醫療、患者服務和醫院管理等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但尚未形成良好生態。”在中山醫院,不僅通過AI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醫院內部管理的效率,還加強了醫療服務的精準性與便捷性。醫院規劃的“1+2+3+4”智慧醫院的中山模式:即1站式服務、2個理念(以患者為中心,以疾病為中心)、3個定位(人性化、功能化、智能化)、4重數字孿生(患者孿生、醫生孿生、院區孿生管理孿生)構筑數字化智能化醫療服務平臺,打造醫療服務新生態的愿景正在穩步推進實施中。
AI技術的引入使臺灣醫療機構在偏遠地區能夠迅速進行疾病篩查和風險識別,大大提高了醫療響應的速度與準確性。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林欣榮舉例,無人機物流技術解決了偏遠地區道路不通的問題,醫療物資、藥品和急救物資可在10分鐘內送達,極大提升了醫療服務的時效性。此外,健康戶口名簿的建立對推動偏鄉醫療改革至關重要,它整合了居民的健康數據,為公共衛生決策提供精準支持。
兒科醫學需要聚焦技術發展,尤其是在基因治療、細胞治療、免疫治療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應用上。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院長王藝介紹:通過與中山醫院的合作,兒科將借鑒成人醫學的先進技術,推動跨學科的融合發展。她特別強調了多學科整合、人才梯隊建設和質量安全保障在兒科能力提升中的重要性,并呼吁通過創新機制和平臺建設,進一步推動兒科專科能力的提升,助力兒童醫療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而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通過互聯網醫療建設,從1.0到2.0再到3.0醫院全流程的數字化轉型逐步推進,目標是打造一個智能化、無邊界的醫療服務體系,滿足患者的多層次需求。院長周行濤表示,互聯網醫療平臺在專科醫院中的應用,特別是在眼科、耳鼻喉科領域的技術創新。通過AI技術的輔助,醫院實現了診療效率的提升,患者能夠獲得更快捷、精準和個性化的服務。
與大陸一樣,臺灣通過強化基層醫護人員的專業培訓,可顯著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推動基層醫療體系的健康發展。臺灣中華安養照護協會理事長樓迎統說,隨著全球化、老齡化和兒童出生人口減少問題的加劇,提升基層醫護人員的能力,已成為保障醫療體系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醫療教育融合現代科技,采用個性化學習平臺與模擬訓練等方式,可以全面提升醫護人員的綜合素質。不過醫學教育不僅應注重專業技能,還要培養醫務人員的同理心與溝通能力,確保患者能夠獲得更高質量的關懷。
現代醫療及管理協會副理事長紀淑靜提出,醫護人員需加強倫理與法律認知,確保病人權益得到保護,“AI雖然能大幅提升醫療服務,但也存在潛在風險。在擁抱AI的同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全面評估其對醫療行業的影響,確保醫療質量和病人安全。”
此次大會由臺灣中華衛生醫療協會和上海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大健康行業工作委員會支持,合富醫療集團承辦。大會邀請了來自兩岸的醫療專家、醫院管理者及政策研究學者,圍繞人工智能賦能醫療、醫院運營管理、高質量專科建設、基層醫療機構能力提升、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及科研成果轉化等內容展開深入討論,為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推動醫療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實踐指導。
原標題:《AI技術在海峽兩岸醫療機構應用如何?這場交流大會上,雙方各自分享經驗》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顧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