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曾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志,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話放在飯局邀請上特別應景——誰還沒遇到過不想去的飯局呢?同事組的局,不想去湊那個熱鬧;
親戚攢的局,怕被催婚催生;甚至有些所謂的“人脈局”,明知道去了也是陪笑喝酒,純屬浪費時間。
可真到了拒絕的時候,不少人只會說“我有事,就不去了”。這話聽著沒毛病,但總顯得有點生硬,對方可能會想“啥事兒比這飯局還重要?”
其實啊,拒絕也是門手藝,換種說法,既表達了心意,又不得罪人,這才是高情商的做法。
一、用“家庭責任”當借口,實在又讓人沒法反駁——不是不想去,是“家里離不開”,老話“清官難斷家務事”,誰還好意思追問
“哎呀,真不巧,我家孩子今天沒人接,老婆加班,我得去學校門口等著,實在走不開??!”
“我媽前兩天摔了一跤,我晚上得回去給她擦身換藥,這飯局是真參加不了,你們吃好喝好?。 ?br/>這種說法的妙處在于,把“不去”的理由綁在家人身上。
誰還沒個家庭瑣事?孩子、老人、另一半,這些都是生活里實實在在的“牽絆”。
對方一聽,多半會說“那你快去忙,家人要緊”,絕不會再多問一句“你家孩子不能讓別人接嗎?” 畢竟老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庭里的安排,外人插不上嘴,也不好意思硬勸。
二、從“對方角度”找臺階,讓他覺得“你不去是為他好”——不是不給面子,是“怕給你添麻煩”,俗話說“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對方聽著舒服
“這局我就不去了吧,你們聊的都是行業里的事兒,我一外行人插不上嘴,去了怕冷場,反而掃了大家的興?!?br/>“我這兩天嗓子疼,吃不了辣也喝不了酒,你們這頓是火鍋局,我去了凈看著你們吃,多沒意思,等我好了下次我請!”
這種拒絕方式,重點是“替對方著想”。
你不說自己不想去,反而說“我去了對你沒好處”——要么怕自己冷場,要么怕自己不能喝酒掃了興致,把“不去”變成一種“體諒”。
俗話說“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你給對方鋪了臺階,他不僅不會生氣,反而覺得“這人挺懂事兒”。比起硬邦邦的“我有事”,這種說法明顯讓人舒服多了。
三、主動“示弱”表無奈,強調“不是不想去,是真沒力氣去”——不是不給臉,是“身體不允許”,老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面前誰都得讓步
“我這兩天加班加得頭暈,回家就想躺著,實在沒精神去飯局了,你們盡興,我先補個覺養養精神。”
“前幾天扭了腳,走路還不利索,你們那地方我記得要上好幾層臺階,我這腿腳怕是跟不上,就不湊這熱鬧了啊。”
人在“身體不適”面前,總是容易被原諒的。
你說自己累、不舒服、行動不便,對方總不能說“你帶病也得來”吧?那也太不近人情了。
老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用“身體原因”拒絕,既顯得真實,又透著一股“我也沒辦法”的無奈,對方就算心里有點小失落,也不會怪你不懂事。
其實啊,不想去的飯局,硬著頭皮去了才是煎熬。拒絕不可怕,怕的是拒絕的方式太生硬,傷了和氣。
記住,比起“我有事”這種模糊的說法,把理由說得具體點、真誠點,哪怕是“編”的,只要編得合情合理,對方多半能理解。畢竟,大家都明白,誰還沒個“不想應酬”的時候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