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經過近一年改擴建和展覽改陳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以下簡稱抗戰館)對公眾恢復開放,館內的《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同步與公眾見面。此次展覽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主題,分為八個部分,全景式展現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的偉大勝利。
小雨之后的霧氣模糊了遠處的宛平城墻;抗戰館內,1525張照片與3237件文物卻將那段不容忘卻的歷史清晰推至觀眾眼前,英雄的面孔和故事一一浮現。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外觀。
多件文物與檔案首次展出
此次展覽經過改陳,展陳面積由原先的6700平方米擴展至1.22萬平方米,展品總數增至5000余件,其中1000余件(套)文物與檔案為首次在館內展出。
這些新增文物、檔案披露了哪些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華大地面臨生死存亡,中國人民在白山黑水間奮起抵抗,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同時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共產黨率先高舉武裝抗日旗幟,直接領導東北人民抗日游擊戰爭,廣泛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展覽首次展出的趙一曼從被捕到英勇就義的詳細檔案和今年最新公布的楊靖宇給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第三師的信函是這段歷史的生動佐證??箲鹩⒘亿w一曼于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受組織派遣奔赴東北前線抗日。1935年冬,她在掩護戰友時不幸被俘,雖身負重傷、經受酷刑,仍堅貞不屈。1936年8月2日,趙一曼在黑龍江珠河縣(今尚志市)英勇就義。
趙一曼懷抱其子照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供圖)
眼前這份字跡密密的文書,正是偽滿濱江省警務廳呈報偽民政部警務司的關于趙一曼的報告。報告原為總結趙一曼被俘期間逃走未遂的“教訓”,卻無意中真實記錄了她忠于理想、視死如歸的英雄壯舉。
展出的偽滿濱江省警務廳呈報偽民政部警務司的關于趙一曼的報告。
“各有志者要從速整裝武裝部隊!……游擊隊各抗日武裝!要從速聯合起來!”時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的楊靖宇致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第三師的信件中,幾處感嘆可見楊靖宇的心憂國事之急切。這封信在1937年10月東北抗聯與日偽軍警的一次戰斗中被劫掠,后被譯成日文存于日本關東憲兵隊司令部。雖歷經戰火,其內容完整連續,清晰記載了楊靖宇指揮部隊從遼寧桓仁向清原挺進的作戰計劃,印證了其“擴大抗聯聲威、實現關內外協同”的戰略意圖。
1940年2月,楊靖宇及所部在吉林濛江縣(今靖宇縣)陷入日軍“討伐隊”重圍,楊靖宇在嚴寒中戰斗到生命最后一刻,殘忍的敵人剖開他腹部,發現他的胃里竟沒有一粒糧食,只有枯草、樹皮、棉絮。這種嚙冰嚼絮的絕地堅守和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正是中國人民堅持抗戰并取得最終勝利的重要精神支柱。
邁步向前,一件首次展出的重要文物引人駐足——盧溝橋事變中犧牲的中共地下黨員沈忠明的革命烈士證書。1937年7月8日,七七事變次日清晨,年僅27歲的沈忠明在與日軍肉搏中壯烈犧牲,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后犧牲的第一批中共黨員之一。目前還未發現他的照片,這張寫有其姓名的革命烈士證書仿佛一張遺貌取神的速寫,鐫刻在后人記憶之中。
展出的中共地下黨員沈忠明的革命烈士證書。
此外,觀眾還能見到抗戰中新四軍犧牲的最高將領之一彭雪楓贈送給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四分校學員馮健的鋼筆,毛澤東《論持久戰》日文版,渤海軍區回民支隊領導人劉震寰繳獲的日軍皮靴、冬帽,參加江陰對日作戰的中國海軍平海艦副艦長葉可鈺的陸??哲姫務?、指北針等首次亮相抗戰館的文物與檔案,深挖細節,以物證史。
展出的不同版本《論持久戰》。
家書字字滾燙情重千鈞
心念家國,字字滾燙。在抗戰的烽火歲月里,無數奔赴沙場的抗日戰士,以書信向親人、愛人、戰友袒露心跡、傳情抒志。展覽上,觀眾可見到多封家書原件——紙片輕薄,卻字字千鈞。
“……志蘭!親愛的:別時容易見時難,分離二十一個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黨的整頓之風下各自努力,力求進步吧!以進步來安慰自己,以進步來酬報別后衷情……”這是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在山西麻田前線指揮部,寫給妻子劉志蘭的最后一封信。其時日寇對太行山根據地發動殘酷的大“掃蕩”,戰事異常激烈。在指揮間隙的深夜,他將對家國的擔當和對妻兒的思念訴諸筆端,然而三天后的1942年5月25日,左權在十字嶺壯烈殉國,年僅37歲。這封情深意切的家書承載了他與家人未竟的告別。
左權寫給妻子劉志蘭的家書。(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供圖)
“寧兒!母親對于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易钣H愛的孩子??!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這是趙一曼被捕后,在獄中寫給年幼兒子的絕筆信。在赴刑場的列車上,她向押送人員要來紙筆,用被敵人折磨得幾乎難以握筆的手,寫下上述絕筆,字里行間流露的是不移信仰與慈母柔情。
展出的趙一曼寫給兒子的絕筆信。(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供圖)
此外,觀眾還能看到抗戰名將吉鴻昌在赴刑場前的幾小時寫給妻子的家書:“……夫今死矣!是為時代而犧牲……”寥寥數語讓人動容。七七事變后,第七戰區長官部參謀長傅常出川抗戰前寫信給妻兒,被其妻刻入燈柜之中,寫有:“余奉命出川參加抗日戰爭,將奔赴前線,希汝等勿忘國難,努力學習,強我中華”等內容,成為川軍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出川抗戰保家衛國的重要物證,成為不敗不滅、傳至后人的抗戰精神和家國情懷。
展出的吉鴻昌家書。(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供圖)
創新展陳讓觀眾“走進”歷史
走入展廳,燈光與色調隨展線遞進緩緩變化,營造由暗到明、由冷到暖、由苦難到輝煌、由悲愴走向勝利的情感氛圍。
據介紹,此次展覽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多樣化展示手法,結合傳統手段和現代科技、實物展品和場景展示、靜態陳列和動態演繹,突出互動性,增強參與感,打造沉浸式參觀體驗。
在展覽設置的“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深切緬懷抗戰英烈”專區,宛如豎碑的白色墻面上銘刻國家公布的第一、二、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中央大屏幕每5分鐘播放一次視頻,抗日英烈們的照片由遠到近推至觀眾眼前,借助科技讓每一位英烈的嘴角都掛著笑容,仿佛注視今日山河無恙、國泰民安,甚是欣慰。在莊嚴的音樂中,觀眾紛紛走到大廳內的一塊電子屏幕前,緩緩伸出手掌,貼上屏幕,為先烈敬獻一朵朵電子鮮花。
在專門設置的抗戰家書視聽空間,左權、趙一曼等10封抗日將士的家書被讀之誦之,字句鏗鏘,催人淚下;在東北抗聯戰斗場景中,模擬的雪景、白樺、松林等再現了東北抗聯艱苦斗爭的環境;走進地下展廳復原的中共七大會場,復刻的桌椅整齊擺放,象征勝利的V字形旗臺上插著鮮紅黨旗,臺上播放著珍貴的會議影像,觀眾一下子置身于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之中……
展覽中,模擬的雪景、白樺、松林等再現了東北抗聯艱苦斗爭的環境。
展覽復原的中共七大會場場景。
“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里,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這首膾炙人口的拜年歌竟是為抗戰勝利所作?1945年,著名流行音樂家陳歌辛僅用不到兩天時間,創作了此曲。拿起聽筒,觀眾便能聽到當時由上海百代唱片錄制出版的此曲,吉他彈奏的輕快旋律和著曼妙人聲,盡顯抗戰勝利之喜悅。展覽中,這樣“會說話”的文物比比皆是,仿佛歷史在耳畔低語,往昔盡在眼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