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一直都很好奇:
“我明明從來都沒暴露過自己的隱私信息啊,怎么老是有陌生的推銷人員打電話來,嘰里呱啦一通亂喊?!”
最近湖北隨縣的一起案件,讓很多人心里的疑問終于有了答案!
為什么電信詐騙分子總能精準掌握受害者的資金流動、身份信息,甚至連剛辦完業務、剛有大額交易的人都能被“盯上”?不管你有錢沒錢,為什么總有人能摸到你的電話和私人信息?
原來,銀行內部真的有人在給他們通風報信!
根據湖北省隨縣檢察院2025年7月7日公開通報,隨縣一家銀行的黎某等人,利用自己在銀行的職務便利,和外部電信詐騙分子勾結,直接參與了詐騙資金的流轉和分贓。案件細節顯示,2022年7月,受害人李先生在網絡投資被騙5.51萬元后,警方順藤摸瓜,發現詐騙資金流向了一家外地公司的對公賬戶。而這家公司賬戶的實際控制權,一直在銀行員工黎某手里。
這可就有意思了啊!
這個黎某不僅違規長期持有對公賬戶,甚至還把賬戶借給外部人員使用,和同伙黃某、王某一起,實時監控賬戶流水,甚至直接把28.1萬元的電詐資金轉到自己賬戶后取現分贓。
是不是細思極恐?難不成銀行也不安全了?
其實更恐怖的是,這種事可不是個例。
閣下不妨仔細想想,平時接到最多的陌生電話,除了快遞和外賣的,是不是差不多就只有金融(尤其是信貸)這類的了?
沒辦法,因為你的個人隱私信息對于這些行業來說就相當于白花花的錢!
這些機構需要收集和存儲用戶的姓名、身份證號、聯系方式、銀行卡號、征信、資產流水等高度敏感的個人信息,這些信息的用途很是廣泛,一方面,他們可以直接倒賣客戶信息,成為信息泄露的“內鬼”;另一方面,金融數據等個人隱私信息因能直接用于精準營銷、貸款詐騙、身份冒用等,黑市需求極大,現在甚至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信息販賣和詐騙產業鏈,很容易被個人或者機構非法采集或倒賣。
近年來,公安部、最高檢等權威部門多次通報,電信詐騙案件頻發的背后,行業“內鬼”問題已成為信息泄露的關鍵環節。
比如2023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電信網絡詐騙犯罪5萬余人,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犯罪14萬余人,利用電信網絡實施的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7.5萬余人。近年來官方已經明確指出,電詐鏈條中的“內鬼”問題,已經成為打擊治理的重點。
寫在最后
至于銀行員工為什么會成為“內鬼”,想必大家懂的都懂,除了員工個人打法律意識淡薄、受利益驅使鋌而走險之外,恐怕銀行內部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