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七月的清晨,安徽萬通技師學院的實訓車間已傳來金屬碰撞的脆響。機電與智能制造系主任陶勇正俯身在一臺新能源汽車前進行電池組維修檢測,手中的扳手精準地擰動螺絲,動作利落得仿佛仍在操作裝甲車。這位42歲的安徽籍退役軍人,用二十年時間完成從“鐵甲戰士”到“職教尖兵”的跨界轉身,在職業教育領域開辟出一片新“戰場”。
鋼鐵戰車鍛造“硬核基因”
1999年的寒冬,18歲的合肥小伙陶勇懷揣報國理想走進北京軍區某裝甲師。當同齡人還在享受校園時光時,他已駕駛著鋼鐵戰車馳騁演兵場。在部隊的五年錘煉中,陶勇展現出安徽人特有的韌勁:在零下20度的訓練場反復拆裝發動機,手掌凍得發紫仍堅持完成課目;為掌握新型坦克駕駛技術,連續三個月每天睡眠不足5小時。正是這種“徽駱駝”精神,讓他從普通士兵成長為技術尖兵,更在軍區坦克乘員訓練基地的八個月淬煉中,將車輛維修技術打磨得爐火純青。
跨界職教上演“技術突圍”
脫下軍裝轉戰職業教育領域,陶勇將部隊鍛造的“工匠基因”注入新的“戰場”。2010年加入安徽萬通技師學院時,他快速投入到實訓設備的技改工作當中,白天帶著教師團隊拆解車輛構造,晚上伏案繪制改良圖紙,硬是帶領團隊研發出十余種新型教學設備。當看到學生們圍著自主研發的教學設備熱烈討論時,這位硬漢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能讓孩子們直觀感受到機械構造之美,值了!”
帶班如帶兵,練出“匠師勁旅”
從實訓車間到三尺講臺,陶勇始終保持著“戰斗狀態”。擔任班主任期間,他創新實施“軍事化管理+工匠傳承”雙軌模式:在晨訓的操場上,作為退役軍人與學生共同練習隊列;在晚自習的實訓室,師生并肩拆裝發動機。這種獨特的帶班理念,讓所帶班級斬獲全國萬通星科杯創業策劃比賽一等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巴哈大賽越野耐力賽第三名,獲得市級獎項學生3人,創辦汽車服務公司的學生10余人。“陶老師就像臺永動機,總能帶動我們去突破極限。”他的學生這樣評價。
榮譽墻上,從“優秀教師”到“安徽省技工院校優秀班主任”,從“管理之星”到“優秀黨務工作者”,每一塊獎牌都鐫刻著陶勇奮斗的印記。2022年參加安徽省首屆退役軍人職業技能大賽時,已過不惑之年的陶勇與年輕選手同臺競技,以毫米級的精度完成發動機拆裝調試,最終斬獲“汽車機械維修工”賽項二等獎及“安徽省技術能手”榮譽稱號。賽后陶勇分享心得時說:“比賽時耳邊回響著坦克引擎的轟鳴,那是軍旅歲月刻在骨子里的節奏!”
退役不褪色,鑄就“職教新勛”
“每個零件都有它的戰場,教師要做的,就是幫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技術坐標’。”如今作為安徽萬通技師學院機電與智能制造系主任,陶勇正帶領團隊構建“軍魂鑄匠”育人體系:將部隊的“傳幫帶”傳統融入現代學徒制,把裝甲車輛的維修標準引入新能源汽車課程,用戰術協同思維開發智能制造實訓項目。在陶勇的辦公桌上,坦克模型與智能機器人并肩而立,恰似他的人生注腳——既有鐵血鋒芒,又含創新柔光。
從鐵甲洪流到職教潮頭,陶勇用二十年證明:退役軍人的戰場從不局限于沙場。當嘹亮的軍號融入機床的轟鳴,當戰車的履帶印化作黑板上的工程圖,這位江淮大地上走出的退役軍人,正在用行動詮釋著“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時代”的深刻內涵!(文/新華教育集團 徐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