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山底
蛛網縱橫
烽火年代怎樣編織致命陷阱?
暗戰鋒芒
民兵隊長如何完成致命一擊?
走進山底地道遺址
見證地下長城奇跡
《軍迷行天下》為您播出“山河在我心中”系列節目
《冀南山底的地下長城》
《地道戰》,這部不朽經典,瞬間將無數思緒牽回80多年前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在抗日戰爭時期,華北抗日根據地的軍民于平原游擊戰中創造性地發展出地道戰這一獨特戰法,它承載著軍民們的集體智慧,成為抗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創造了敵后戰場上的奇跡。
這次,軍迷王瀟波將目光投向冀南一處鮮為人知的地道遺址——邯鄲峰峰礦區的山底村。當年,這些地道遠不止是避難場所,更是抗擊日寇的戰斗堡壘。抗戰時期,邯鄲地處晉冀魯豫邊區腹地,是華北抗戰的戰略要地。
村民告訴軍迷,如今山底村地下各家各戶彼此貫通,地道與地面街道一一對應,形制相仿,構成了四通八達的地下網絡。而今,村內的窯神廟中還藏有一條直通當年地道的入口。
為了深入探尋山底村地道遺址背后的歷史脈絡,軍迷王瀟波邀請當地軍史專家馬勇擔任向導。他告訴瀟波,經過三個歷史時期的發展,如今山底村地道現存有主巷1626米、復巷304米、支巷13666米,總長15.6公里,宛若一座深藏地下的神秘迷宮。
它也是我國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巷道最長的抗日戰爭時期地道。那么,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里,山底村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促使村民開掘出如此恢弘的地下長城呢?
根據史料記載,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軍黑山部隊一個旅團悍然侵占河北邯鄲。為實現“以戰養戰”的圖謀,日軍先后調集重兵駐守煤炭工業重鎮峰峰鎮與陶瓷工業重鎮彭城鎮,并在山底村東四公里處挖掘了一條長達四十公里的南北向封鎖溝。而山底村以西不僅是磁縣抗日縣政府所在地,更毗鄰由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晉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
于是,為應對日軍對根據地的“掃蕩”,磁武縣一區抗日政府駐扎于山底村。在一區區委書記劉興隆、區長趙庭訓領導下,山底村先后組建了民兵自衛隊、婦救會等抗日組織。在區委和區政府的帶領下,歷時一年,山底村的地下長城勝利竣工。
走進地道,八十余載前抵御外敵的印記,在地道內依然清晰可見。深入地道,累累彈孔與焦黑的灼痕赫然在目。其結構布局精妙,既設用于隱蔽的掩體,又布用于攻擊的射擊孔,充分展現了當時軍民的非凡智慧。在繼續行進中,王瀟波來到了一個雙層地道!
為抵御敵人的封鎖破壞、毒氣攻擊、水灌火燒,軍民對地道進行了創造性改造。這樣一個“五防”地道,由此成為真正意義上進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壘。
那么這座精心構筑的地下堡壘在戰斗中究竟表現如何?經馬勇引薦,王瀟波找到了當年山底村民兵隊員的后代許明勤。他給我們講述了發生在1943年農歷八月初一,山底村的一場比較經典的戰斗。那么這場驚心動魄的戰斗里是如何用突如其來的一槍瞬間改變局面的呢?
據記載,這次戰斗山底村無一傷亡,大獲全勝,共繳獲槍支100余支、子彈2000多發,劉玉尚“一槍殺二敵”的故事在當時的太行邊區廣為流傳,《新華日報》(太行版)進行了專門的報道,這場戰斗也成了山底村運用地道戰克敵制勝的經典范例。
那么,80多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戰斗細節如何?
戰斗中涌現出的英雄劉玉珍和劉玉尚,
在他們身上我們還能知道哪些歷史故事?
《地道戰》中的原型人物竟也出在這里?
更多內容敬請收看本期的《軍迷行天下》
CCTV-7 國防軍事頻道
【播出時間】
首播:2025年7月9日 21:20
重播:周五 13:06 周六 10:16 13:43
周日 06: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