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劇火了,觀眾眼睛也毒了。
有些人一出場,觀眾就說:“嚯,又是他,估計演不出新花樣。”
有些人出來三場戲,觀眾立馬記住了臉,心里還堵得慌,說不出來為啥,就是覺得“這個人像我生活里認識的誰”。
你以為演技靠臺詞?錯了,靠的是那個“你不用解釋,觀眾就懂了”的勁兒。
這劇把演員演技的天花板和地板,全都掀出來了。今天咱不整排名,不站咖位,就聊一句掏心窩子的實話:
有些演員一張嘴,我就開始出戲;有些演員一皺眉,我就信了他是那個人。
一些人,一張臉就把整部劇拖了后腿
我說誰你應該能猜到,那位總演大佬的老演員。
一出場你就知道他是“幕后老狐貍”,臺詞都沒聽,觀眾就提前在腦子里給他判了“終身大佬”。這不是氣場,這是臉僵了、套路多了。
他演技有沒有?當然有。但你不能一部戲演十年不換表情,還總想靠“我以前很?!钡娜嗽O混觀眾信任。別忘了,觀眾也在成長,看你演了這么多年,套路都背下來了。
他最大的問題不是演得差,是懶得變化。
就像一個老廚子,炒了一輩子宮保雞丁,味確實穩,但你哪怕換個裝盤方式行不行?
張譯也別急著捧,最近演得有點兒“自己演自己”
我對張譯沒意見,真沒意見。他演技好,是那種把小人物身上那股子“隱忍”和“爆發前一秒”的勁兒拿捏得死準的人。
但他最大的問題也在這:他太擅長演“張譯”了。
從《狂飆》的安欣,到《他是誰》的衛國平,再到現在的洪亮,他像是在復印自己。每個角色都掛著一個“哎呀我好憋屈但我不能說”的臉,眉頭永遠是鎖的,語氣永遠是吞著的。
你說這叫風格?不,這叫困在自己擅長的類型里不敢跳出來。
要不然怎么解釋這么多觀眾說他“戲好,但記不住這個角色是誰”?
你不是在演洪亮,你是在演“張譯演的洪亮”。
真正的演員,是那種戲少但你一眼忘不了的
我必須要說——朱元浩,那才是真正的戲骨潛水艇。
他演的周彪戲份不多,但他只要一開口,全場都靜了。尤其那場喝酒崩潰、眼淚都沒掉就讓人跟著想哭的戲,像被什么東西拽住心臟一樣。
他說“我不喝了”的時候,不是在說不喝酒,是在說“我終于不用騙自己了”。
這就是角色和現實短路的瞬間,觀眾看著都恍神,“這人演得也太真了”。
這才叫演技。不是靠臺詞,也不是靠哭,是靠氣息、靠節奏、靠那種“你知道他在壓著一團火,但他不說”。
這年頭好演員不是看戲份,而是看能不能演出“活人”。
還有一些人,屬于“演技在手里,角色在別人劇本里”
我想說說郝平。他前面演得確實太明顯了,那個雞窩藏金條的謝鴻飛,剛上場觀眾就知道他有問題,演得太浮。
但他后面那場“下跪求饒又死撐”的戲,是真的撐住了角色。尤其那個“想張嘴認錯但說不出話”的卡頓,是生理反應,是那種貪官在垮掉前,心臟砰砰跳,舌頭打結的真實反應。
那場戲我看了兩遍。第一次看是劇情緊,第二次看就專盯他那張臉,越看越服氣:這才是能演得出“心虛”的人。
所以你看,有些人是劇本拖了他,有些人是他把劇本拖成負分。
小人物的好,就在于他不想給你演“戲”,他想給你演“日子”
周德華演的陳有才,那種“我不是壞人,我只是想活”的狀態,真是讓人看得揪心。
他演自己打自己耳光的時候,我第一反應不是“他太自責了”,而是:“他怕了,怕自己一軟就幫了壞人,怕自己扛不住,但又不想爛到底?!?/p>
這種情緒你沒辦法教,你得自己生活里撞見過、掙扎過,才能演得出來。
觀眾為什么記住了他?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認識一個“陳有才”——那個明明不壞卻總被推著走、最后只能靠著良心喘氣的人。
演技不分頭部尾部,只分你敢不敢把自己豁出來
你看朱元浩,你看周德華,你再看那幾個“臉熟但演法太保險”的頭部男演員——是不是一對比就心里有數了?
現在的觀眾早不是看誰演得大、誰臺詞多,是看你能不能把“人”的毛邊和刺演出來。
你不能一直演“干凈利落的人”,不能永遠演“領導范兒”,觀眾不是沒見過世面,他們更懂那種“心虛不敢看人眼睛、說話嘴瓢、崩潰前喊兩句又強裝鎮定”的勁兒。
所以結尾我只想說一句:
誰在用力活成角色,觀眾心里都有數;
誰在套著人設混角色,也早晚要被淘汰。
這劇里真正留下的不是誰演主角、誰演反派,而是誰在用“碎掉的臉”演“活著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