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和朋友們閑聊一場綜藝,本來期待的是花哨的舞臺效果,結果卻被一個評委的幾句話戳中了內心。
這就是《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第二季》(以下稱《脫友2》)帶給我的感受,羅永浩的犀利點評,像一把精巧的鑰匙,解鎖了節目的靈魂:它不是靠夸張的表演來取悅你,而是用真實的共鳴,讓你忍不住去進行自我反省。
傳統喜劇綜藝喜歡堆砌笑點,老羅卻偏偏在選手的微小表情和生活段子里,埋下了讓人會心一笑的小機關,把脫口秀的真諦還原到我們身邊那些尷尬又真實的日常。
說實話這檔節目能有,如此這般的深度,著實多虧了老羅,那股直來直去的勁兒,他讓觀眾覺著,「原先綜藝還能,這般聊天」,而非一臉嚴肅地說教。
說到老羅的亮點,他那句對何廣智的「再不突破就完了」簡直一針見血。
你想何廣智原先憑借著「窮鬼」這個標簽而走紅,但是今年那些新人們各個都厲害得如同猛虎一般,那個標簽便不再靈驗了。
老羅可不是敷衍地說「加油」而是直接點出:不創新就沒路走呀。
這不就像我們生活中嗎?
當你在職場中,那些老舊的招數被新來的「babe」給搶了風頭之時,到底是應該死死地磕著舊有的套路呢,還是要鼓起勇氣去實現蛻變呢?
老羅的評論讓人瞬間聯想到自己的困境,反而激發了改變的沖動。
換個角度來看這點評,它并非高高在上的那種裁判口吻,而是更猶如朋友在咖啡廳中,以一種推心置腹的方式給予的忠告——既接地氣又具有沖擊力。
說到這,我特喜歡老羅夸孟川那句「男半球和女半球的分界線上就放了一些想談戀愛的」。
這句臺詞,乍一聽十分搞笑,老羅卻偏偏從中看出了背后所蘊含的性別方面的諷刺之意,將男女的順序進行調轉,以此來笑罵那些極端主義者。
但他沒干巴巴地聊社會議題,而是順著臺詞本身,那輕松愉快的幽默感延展,讓人不會覺得沉重。
好比我們在聚會上,用段子來吐槽戀愛難題。老羅的處理呢,就像朋友間的俏皮話一般,既不回避那些,尖銳的話題,又能用玩笑去化解那,嚴肅的氛圍——觀眾聽了,既笑出了淚花,又暗暗覺得其中的精妙之處。
這種敘事方式,較為獨特地,跳出了通常綜藝所具有的那種煽情式的套路,將深沉的思考,巧妙地糅合進了那輕松愉悅的氛圍之中。
別忘了孫書恒的這個例子。老羅不僅僅點評臺上的表現,還緊緊揪住他從線下的小劇場到綜藝舞臺所呈現出的那種不適感。
一開始孫書恒發揮欠佳,老羅分析道,「適應需要一些時間」,仿佛在你的耳邊輕聲說道:別急呀新環境總歸是有一個磨合期的呢。
這比單純地進行打分,更加富有「人情味」,點破了一個很大的「盲區」:我們總是緊緊盯著選手那光芒格外耀眼的時刻,而將其背后艱難掙扎的故事給忽視了。
從觀眾視角重述這案例,就覺得老羅如同貼心的閨蜜一般,在朋友換工作遭遇不順之際,給上一個暖心的「慢慢來」,如此一來,那批評也變得溫情滿滿了。
類似的,老羅對小帕的點評也超治愈。
小帕糾結于網友心疼而非作品好笑,老羅卻說「不是作品差,是觀眾太喜歡你」。
這哪是評委???明明是在安慰失落的姐妹。
他把專業的評判,輕輕地融進了那感性的關懷之中,并不是一味地苛求完美,反而十分包容著那份脆弱。
想象一下,你辦聚會搞砸了,閨蜜一句「大家喜歡你才在意」就讓你滿血復活。
老羅的手法,便是這般獨特:以共情來替代單純的說教;將點評臺,與臺下巧妙地串連在一起,進而挖掘出了選手那,鮮活靈動的靈魂。
更妙的還是他自己那樁抖腿的趣事,直接就承認「要么極為興奮,要么憋了尿」,不會去編造瞎話來裝體面。
這多像我們約飯之時,大大咧咧地吐槽那些糗事,老羅那坦蕩的模樣,瞬間就拉近了彼此之間的關系。
他不光評選手,就連自己的缺點也當作段子來講,這讓觀眾在笑聲中感嘆:那虛偽的世界啊,真實實在是太稀缺啦!
對比其他綜藝評委,他們板著臉,講著套路,而老羅的反差敘事,即臺上嚴肅,臺下自爆,這種情況,反而成為了最抓人的彩蛋。
說到客觀性,老羅沒給張駿拍燈那事也值一提。
私下道歉,不過卻仍堅持在臺上做出選擇,這并非是冷酷無情,而是一種富有擔當的態度。
他把評委角色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會摻入,個人的情感,隨意地去打分。
回想這環節中,觀眾會爭論「是不是太苛刻?」,但老羅的邏輯就如同閨蜜間在辯論「該不該直說你的缺點?」。
有些時候,真相比那虛假的和諧更為可貴。
這種敘述方式,將節目中的爭議焦點,輕松愉快地轉化為一些,簡潔明快的話題,這些話題貼近現實生活,能夠引發人們的思考。
不過老羅這套「真實至上」的理念會不會在日常生活中放大焦慮呢?
像他直戳痛點地進行點評,我們看了多了之后,或許會想「我是不是也不夠去突破呢」,這樣反而增添了煩惱。
老羅的真誠,本是一種優點,可若是忽略了,對觀眾情緒的調節,它就如同是一把雙刃劍:既能激起共鳴,卻也有可能,暗暗傷害到自信。
當然這未必是壞事,至少它逼我們笑對軟弱。
《脫友2》靠老羅的「嘴替」人設賺足話題,但會不會玩過火?
比如節目組將他的犀利之處加以放大,從而制造出熱搜話題,觀眾們呼喊著「真實」這一呼聲,最終卻演變成了一場噱頭秀,反倒與事物的本質相去甚遠了。
設想朋友聚會時,總有些人為了引人注目而扮作耿直的樣子,時間一長,便讓人覺得有些假模假式的。
老羅的點評,本應純粹些,若被包裝成為營銷工具,那一份溫暖的可信度便會打折扣了。
反觀同類綜藝,像《吐槽大會》這樣的偶爾在通過煽情來拉動流量的時候,也會出現失真的情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