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朋友,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懸空寺,它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距離大同市65公里,是備受矚目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懸空寺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歷經各朝各代,均得到精心修繕。北魏時期,道家道壇從平城(即如今的大同)南移至此,古代工匠依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理念,精心打造了這座懸空寺。
懸空寺距地面約50米,它傳承并發展了我國的建筑傳統與風格,其建筑特色可用“奇、懸、巧”三個字精妙概括。它是國內現存獨一無二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修建于懸崖峭壁之間,前臨恒山、背靠翠屏,上有危巖承載、下臨深邃山谷,樓閣懸空而立,結構精巧奇妙。
懸空寺內共有四十間殿閣,巧妙運用力學原理,以半插飛梁為基礎,借助巖石暗托,讓梁柱上下渾然一體,廊欄左右相互連通,曲折有致,虛實結合。寺內還供奉著銅、鐵、石、泥佛像八十多尊,而寺下巖石上“壯觀”二字,正是唐代詩仙李白的墨寶。
懸空寺坐落于渾源縣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之間,民間一直流傳著“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說法,它以那種仿若臨淵的險峻姿態而聞名遐邇。
這座懸空寺最初名為“玄空閣”,其中“玄”源自中國傳統宗教道教的教理,“空”則取自佛教教理。后來之所以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宛如懸掛在懸崖之上,且在漢語里,“懸”與“玄”同音,故而得名。它還曾入選《時代周刊》世界十大不穩定建筑呢。
懸空寺不僅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是恒山十八景中的“第一勝景”。在中國眾多寺廟之中,這座懸空寺堪稱奇妙非凡。一般寺廟大多建于平地,而這座懸空寺卻實實在在地建在懸崖峭壁之上,懸于半空之中,其設計理念堪稱絕妙,建筑藝術更是高超。
此處山勢極為陡峻,兩側是高達百余米、猶如斧劈刀削般的懸崖,懸空寺就穩穩建于這懸崖之上,恰似粘貼在懸崖上,真有一種凌空欲飛的氣勢,驚險奇特,別具一格。 遠遠眺望,神樓仙宮凌空危掛,丹廊朱戶傍崖飛棲,仿佛玲瓏的雕刻鑲嵌在萬仞峭壁之間。當游人登臨此處,鉆天窗、穿石窟、跨棧道、步長廊,仿若置身仙境。
這些建筑皆集中于一個凹陷的龐大崖龕之中。每逢暴雨如注,雨水自寺頂突兀的巖頭飛瀉而下,直入谷底,仿佛為這瓊樓仙閣掛上了一排排晶瑩剔透的水簾,景象蔚為壯觀,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之感。 懸空寺坐落于山西渾源縣,其原距地面約60米,最高處的三教殿距地面達90米,因歷年河床淤積,如今僅余58米。
懸空寺巧妙運用力學原理,以半插飛梁為基,借助巖石暗托,使得梁柱上下渾然一體,廊欄左右相互連通,布局曲折奇特,虛實相生。寺內供奉著銅、鐵、石、泥等材質的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巖石上 “壯觀” 二字,乃唐代詩仙李白之墨寶。
古人贊曰:“蜃樓疑海上,鳥道沒云中?!?/p>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更是嘆其為“天下巨觀”。
山西大同恒山懸空寺,面積僅152.5平米,卻建有大小房屋40間。其總體布局涵蓋寺院、禪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關帝廟、鼓樓、鐘樓、伽藍殿、送子觀音殿、地藏王菩薩殿、千手觀音殿、釋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純陽宮、棧道、三教殿、五佛殿等。
殿樓的分布于對稱中蘊含變化,在分散間又具聯絡。整體曲折回環,虛實相生,造型小巧玲瓏,空間豐富多樣,層次變化萬千,于細微之處展現宏大之象,絲毫不讓人覺其為彈丸之地。布局緊湊,錯落有致且相互依存。其布局既異于平川寺院那般中軸突出、左右對稱,亦不同于山地宮觀依循著山勢逐步升高的格局,而是皆依崖壁之凹凸,審時度勢,順其自然,凌空構建。
遠遠望去,層疊錯落,變化精妙,使得形體組合與空間對比達成了井然有序的藝術效果。
遠望懸空寺,仿若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巧妙鑲嵌于萬仞峭壁之間;近觀懸空寺,大有凌空欲飛之態。登臨懸空寺,攀爬懸梯,跨越飛棧,穿過石窟,鉆過天窗,行走于屋脊,漫步于曲廊,幾經輾轉,忽上忽下,左右迂回。
仰視可見一線青天,俯首則見峽水長流,叮咚作響,仿若置身九天宮闕,如騰云入幻夢。
懸空寺不僅外貌驚險奇特、壯觀非凡,其建筑構造亦頗具特色,形式豐富多元。屋檐有單檐、重檐、三層檐之分,結構涵蓋抬梁結構、平頂結構、斗拱結構,屋頂包含正脊、垂脊、戧脊、貧脊??傮w外觀巧構宏制,重重疊疊,營造出窟中有樓、樓中有穴,半壁樓殿半壁窟,窟連殿、殿連樓的獨特風格,既融合了我國園林建筑藝術之精華,又不失我國傳統建筑的格局風范。
懸空寺內現存各類銅鑄、鐵鑄、泥塑及石刻造像,其中不少造像的風格與體例頗具早期特征,皆是極具藝術價值的珍品。從外觀上看,支撐它們的是十幾根碗口粗細的木柱,然而,部分木柱實則并不受力,真正的重心依托于堅硬巖石,借助力學原理以半插飛梁為基。
尤為稱“奇”的是懸空寺的設計與選址。它坐落于深山峽谷的小盆地內,整體懸于石崖中間,石崖頂峰的突出部分宛如一把巨傘,為古寺遮蔽雨水。即便山下洪水泛濫,懸空寺也能免遭淹沒。
此外,四周環繞的大山縮短了陽光照射時長。如此優越的地理位置,是懸空寺得以完好保存的關鍵因素之一。
懸空寺的“巧”,體現在建寺時能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峭壁的自然形態布局并建造寺廟的各個部分。它將一般寺廟的平面建筑布局與形制,構建于立體空間之中,山門、鐘鼓樓、大殿、配殿等一應俱全,設計精巧絕倫。寺內還供奉著八十多尊佛像。
因其選址科學,寺院建于崖壁向內凹陷之處,兩側突出的山崖有效緩解了風勢,東邊的天峰嶺又遮擋住陽光,使得這里年平均日照時長僅2小時。如此,風侵、雨蝕與日曬對它的損害均較小。
公元398年,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公元365-448年)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之境?!睋Q言之,即讓人置身此寺院,仿佛能與天上神仙對話,從而拋卻世間煩惱。
從天師仙逝到寺院始建的43年間,其弟子們多方籌措資金,精心選址設計,寺院宗教內容的構思更是展現出超乎常人的智慧。他們巧妙地將陶宏景(公元456-540年)明確提出的三教合流思想,融入這處空中寺院,并將三教殿建于寺院最高處,三位教主共居一殿,神態各異。
殿內正中端坐著佛祖釋迦牟尼,慈和安詳;左邊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謙恭;右邊是道教教主老子李耳,清高豁達,他們仿若在友好氛圍中對話。
三教殿內所呈現的佛、道、儒和平共處之景,體現了儒家“和為貴”“仁者愛人”“智者見智”,道家“無量度人”“禮度為先”以及佛教“普渡眾生”的思想,是三教思想融洽升華的生動展示,為世人化解矛盾紛爭樹立了榜樣。
因此,自懸空寺始建以來,盡管它地處歷代兵家必爭的恒山,卻非但未遭破壞,反而歷代皆對其加以維修與完善(懸空寺現貌基本保留了金大定18年修繕后的模樣),這足以彰顯天下渴望和平的無窮力量。
傳說,在久遠的往昔,懸空寺對面的山上有一座規模不大的寺廟。那里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除了家中有重病的香客,鮮有人至。寺中有位和尚,人稱白馬法師,這座寺院也因而被稱作白馬寺。然而,白馬法師并未嚴守佛規,每當瞧見懸空寺香客絡繹不絕,便心生嫉妒。
一日,白馬法師決意與靜悟道人一較高下。只見他揮動拂塵向南一指,唐峪河瞬間涌起滔滔大水,水勢洶涌,令人膽寒;緊接著,他又伸手一指,大水便朝著懸空寺猛沖而去。
彼時,靜悟道人正在寺中打坐,聽聞水聲,便知是白馬法師在作祟。他鎮定自若,口中念念有詞,那沖來的水竟緩緩退去。如此這般,一連七次,水距懸空寺僅有五尺之遙,卻始終無法漫上。白馬法師無計可施,再次伸手一指,大水順流而下,竟將渾源城刮掉一角。
靜悟道人見白馬法師無端尋釁,不禁心頭火起,對著空中高聲喊道:“黑鷹,你在何處?”
話聲剛落,只見一只碩大的黑鷹從山洞之中疾飛而出,穩穩落在懸空寺的角樓上。
靜悟道人神色嚴肅,說道:“黑鷹,白馬法師行為不端,實乃佛門敗類。若不加以管教,百姓恐難安寧。你前去教訓他一番,但切記不可傷其性命?!焙邡椪癯幔芭纠怖病钡卣归_雙翅,向著白馬寺飛去。
白馬法師不知靜悟道人究竟道行多深,更不曉得其大弟子黑鷹神通如何。只見黑鷹飛至白馬寺,翅膀猛地一扇,“呼啦”一聲,剎那間大火熊熊燃起。白馬法師急忙閃身躲避,好險吶!一座寺院轉眼間便化為灰燼。
白馬法師心生懼意,急忙騎上一把掃帚,向空中逃竄而去。臨走之時,他揮動拂塵,抽出一股大水,朝著黑鷹窩沖去,奈何法力有限,僅僅將黑鷹洞口的碎石、泥渣沖洗得干干凈凈。
時至今日,人們行至懸空寺,步入唐峪口半里之地,抬頭仰望,便能瞧見半山上有一山洞。再往前行,在與懸空寺相對的恒山山峰上,有一片平地,隱隱約約可見一些殘垣斷壁,此處便是黑鷹洞與白馬寺的遺址所在。
作者簡介:程衛東,男,1947年生,洛寧縣大原村人,縣政府煙辦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國學研究會會員,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顧問,洛陽市姓氏研究會理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