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自己見過白金漢宮,喂過倫敦的鴿子,回國卻連相親對象都看不上。”
一位介紹人講述了這樣一段故事——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的女孩,父母賣房供她留學。回國后月入不過萬,但她堅持要找“同樣見過世面”的富二代海歸。因為“已經社交降級了,婚姻不能再降”。
這并不是孤例,而是如今一個越來越普遍的群體現象:海歸回國,在相親中被“學歷背調”、在職場中被“第一學歷倒查”、在體制中被政策過濾。仿佛一紙曾經熠熠生輝的海外學歷,如今成了一塊“鍍金暴露”的門牌,越亮越顯尷尬。
這個變化的源頭,甚至可以追溯到十年前……
在2015年前后,相親圈悄然發生變化。
原本“海歸=高知”的默契,逐漸被質疑撕裂。一些一線城市男方家庭開始發現,相親對象雖是海外碩士,卻在交流中展現不出應有的視野與能力。再加上一些坊間傳聞對“留學圈情感混亂”“水碩快速鍍金”的猜疑,整個群體陷入含金量危機。
來源:知乎
最先感知這場信任塌陷的,往往是女留學生。
——她們曾是“學歷杠桿”的最大受益者:一年制英碩,換來碩士頭銜,再搭配文藝氣息與“國際閱歷”,確實能在相親中實現階層躍遷。
可當這條路徑被越來越多人復制后,紅利期戛然而止。
2025年某婚戀平臺數據顯示:英美一年制文科碩士的相親溢價已較五年前下降47%;超過60%的相親者表示會“調查第一學歷+具體留學項目”;社交媒體上,“我考考你”成為常見“打假”手段。
觀察者網的一篇報告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2016年他們發現海歸就業藍皮書數據里,女性比例較高,且碩士占絕大多數,達到了80%,而這80%的碩士中,又有近一半是英國碩士。
并且并且,英國開始的多為管理學經濟學等文科課程。
一位知乎用戶回憶,女方曬出哥大碩士的學歷,對方當場提問財務模型,卻被懟了回來:“不是本科才學這個嗎?我讀的是管理學。”
更扎心的是,小紅書“83%社交降級”熱帖中,一位回國海歸寫道:“我留學三年回來,除了社交圈沒了、房價高了、親戚催婚了,唯一沒變的是我在飯局上仍要被問‘你學校是英國哪里的?’——他們壓根沒聽說過。”
這一切都揭示一個現實:留學生再也不是“稀缺資源”了,市場開始用“性價比思維”來審視你的文憑、背景與真實能力。
相親市場對學歷的質疑,并未止步于家長圈,而是在隨后幾年傳導到更廣闊的就業市場。
早在2017年前后,互聯網大廠、咨詢公司等私企開始收緊留學生招聘口徑,特別是在篩選階段加入了“第一學歷”標準。換句話說,不再只看碩士校名,而是倒查你的本科、甚至高考出身。
為什么?
因為“水碩”太容易造假成功。
2024年,英國一年制碩士注冊中國學生已達9.2萬人,其中63%集中在“無背景要求”的泛商科課程,許多項目甚至允許語言班過渡、線上授課。
一位互聯網公司HR透露:
“我們曾錄用過雙非本科+QS前30碩士,結果試用期因溝通障礙與項目理解問題被淘汰。現在寧可錯過‘海歸’,也要守住本科門檻。”
根據智聯招聘2024年數據:海歸崗位平均月薪15440元,與國內985碩士薪資僅差15%,而泛商科類崗位中,QS前100碩士起薪甚至不足8000元。
一個廣為流傳的判斷也在加速傳播:“真正能力強的,早就在本土工作或考研體系中脫穎而出了;還要走留學捷徑的,不是投機,就是不甘。”
對女性而言,這場篩選尤為殘酷。
女性海歸更傾向于選擇短期文科項目,因婚戀市場曾對其“文憑包裝”存在紅利。但現在反被標簽定義:情緒不穩定、職業路徑模糊、缺乏硬核能力。
當求職場景中,“留學”從“榮耀加分項”變成“動機可疑項”,留學生們終于意識到——
真正的“競爭力”,無法靠包裝和頭銜偽裝。
當私營市場尚可靈活調整標準,體制內的變化則來得更“冷靜且徹底”。
2024年以來,江蘇、浙江、北京、四川等地的選調生、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聘公告中,紛紛明確限制海外學歷報考:
“境外碩士僅限本科為985/211”
“不接受一年制/線上制課程”
“需提供國內工作經驗/國情認知證明”
北京市級機關數據顯示:海外碩士簡歷過審率,從2020年的32%,驟降至2025年的8%。
這背后的邏輯也并不復雜:基層工作需要本土經驗與治理認知。某縣委組織部干部指出:
“你剛從英國回來,讀的是‘國際發展’,連村民上訪訴求都聽不懂,還怎么調解征地矛盾?”
而留服中心也在政策上收緊認證口徑,2025年起試點“不予認證名單”,對語言班+碩士、快速文憑路徑的院校提高審查標準。
過去靠“走特殊通道”進入體制的海歸,現在面臨關門。
留學貶值,不是因為留學無用,而是因為“教育產業化”的泡沫早已堆到臨界點。
英澳等國高校紛紛擴大中國留學生規模、設立短期課程、允許語言/網課/預科直接銜接,培養模式向“流水線”靠攏。
而一張碩士文憑,被視為“階層躍升門票”的神話,也在信息透明的今天被打回原形:
你是雙非本科+英國某碩士?簡歷第一關就被淘汰;
你回國曬offer,卻被“我考考你”當場問懵;
你想進國企,卻因“非985本科”被直接刷下;
相親被問“是自己考上的,還是買的?”
在“學歷通脹”時代,不少留學生甚至開始反思:當年如果不留學,而是用那50萬在國內二線城市買房,可能今天過得更穩定。
但真的沒有出路了嗎?
并不是。
那些在海外熬夜做實驗、用英語爭取實習機會的“真海歸”,依然有強大的能力支撐。他們用雙語思維做中外法律合規、跨境電商、新能源本土化執行,在崗位上無可替代。
他們的優勢,在于:
選了有行業認證、有科研實訓、有實習支撐的項目;
不依賴學歷標簽,而是構建自己“能力雷達圖”;
把海外經歷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
這才是真正的留學生,不是速成鍍金者。
這場從相親場延伸至職場、體制、社會價值體系的“留學生含金量危機”,本質不是在審判出國留學,而是在清算過去十年靠捷徑換優勢的邏輯幻覺。
留學不能再是階層躍遷的“快車道”;它必須回歸本質:
不是“學位”,而是“學問”;
不是“鍍金”,而是“煉金”。
別再問“留學還值不值”;更該問的是:
你留過學,但你到底學到了什么?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伙伴反饋說經常看不到我們的更新,這里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我們的推送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