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雙流大地瓜果飄香。從牧馬山的二荊條辣椒到黃龍溪的鳳凰李,從高標準農田的智慧農業到農商文旅體的融合發展,雙流區正以科技賦能農業、以產業帶動振興,走出一條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貢椒”煥生機,智慧農業助增收
牧馬山間,千畝二荊條辣椒基地綠意盎然,細長的辣椒掛滿枝頭,隨風搖曳。雙流二荊條辣椒曾是清朝時期的貢品,2009年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成為全國唯一成功申請原產地保護的辣椒品種。如今,這一傳統農產品在現代化種植模式的加持下,煥發出新的生機。
在永安鎮三新村,村委會、企業和農戶共同探索“村委會+企業+農戶”的合作模式,通過土地流轉、智慧農業技術應用,推動二荊條辣椒產業升級。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專家宋戰鋒帶領團隊篩選優質品種,引入“水肥一體化系統”,使畝產突破3000斤,抗病性顯著增強。
“去年以來,我們復耕土地近80畝,通過引入‘水肥一體化系統’,實現每畝產量突破3000斤。”成都獵人坡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農業負責人鄭冰佳介紹,今年公司的產量預計將突破20萬斤。
產業升級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村民付梅算了一筆賬:“兩畝地年收入2萬多,在基地工作每月還能掙5000元,比外出打工強多了。”如今,二荊條辣椒不僅成為“老媽兔頭”等知名食品企業的原料,還加工成豆瓣醬、泡椒等產品,遠銷國內外市場,成為雙流農業的一張亮麗名片。
鳳凰李成為“致富果”,綠色種植促振興
在黃龍溪鎮響水村,鳳凰李掛滿枝頭,村民們正忙著采摘、分揀、裝箱。這些脆甜多汁的李子,正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成為村民增收的“致富果”。
“誰能想到,從前的桉樹坡能變成‘聚寶盆’?”果園負責人感慨道。2016年,他返鄉創業,在自家承包的桉樹坡試種鳳凰李,經過土壤改良、綠色防控、品種優化,如今近百畝果園枝頭掛滿紫紅色的果實,還帶動了3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我這雙手種了半輩子地,現在成了‘質檢員’,每月能掙3000多元。”63歲的張大娘一邊分揀李子,一邊笑著說。2021年以來,村集體通過土地流轉、搭建線上銷售平臺、對接批發商等方式,讓村民共享產業發展紅利。
在生態種植方面,響水村探索“種養循環”模式,將養殖場的糞污無害化處理后制成有機肥,減少化肥使用。
“每畝果園年消耗有機肥5噸,化肥用量下降60%,種出的李子糖度更高,更受市場歡迎。”據果園負責人介紹,憑借綠色種植優勢,響水村的鳳凰李售價較普通李子高出30%,遠銷全國。
三產融合激活鄉村新動能
眼下,永安鎮三新村、黃水鎮花龍村與黃甲街道正協同發力,以品牌賦能,三產融合,持續推動二荊條辣椒加工基地、二荊條辣椒博物館、二荊條農旅路線建設,共同推動特色農產發展。
近年來,我區以三產融合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實施智慧農業等13個項目,新增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家;實施“兩品一標”認證工程,發布區域公用品牌“瞿上珍品”,推動全區67家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營收76.64億元;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帶,培育空港花田等8個農商文旅體融合消費場景,帶動鄉村旅游增收超千萬元,形成“農業+”多業態聯動發展格局,全面激活鄉村產業振興新動能。
火紅的二荊條、脆甜的鳳凰李……這些僅是雙流區致力發展現代農業的縮影,從科技農田的智慧脈動到新農人的創業激情,雙流正以特色產業為筆、以改革創新為墨,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精彩答卷。
審 核:琳 琳
主 編:云 涌
編 輯:小 寒
來 源:雙流發布
主辦單位:中共成都市雙流區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