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對14國下手,再盯上中國農田,特朗普這波操作,壓根不是圖贏,是圖聲兒大!
這事啊,一看就是熟套路了。先放關稅大招,14國一鍋端,接著轉身瞄準中國人買美國農田,說得那叫一個斬釘截鐵:“不許買!” 可這事要真按他說的玩兒,問題就來了:這不是在打仗,這是在給2025版的“特朗普秀”升溫。
先看這波“對14國征稅”的操作,嘴上說得挺猛,8月1日開征,關稅一口氣干到40%。日本、韓國、泰國都在名單上,甚至連非洲的南非、東南亞的小老撾都沒放過,一下把美洲、亞太、中東拎了個遍。你要是真想打貿易戰,這陣勢確實夠大。但問題是——他打了嗎?沒有,他在放話。
本來7月9日要動手,結果又一拖,改到8月1日。這已經是特朗普發出的第三次“最后通牒”了,每次喊完都說“再等等看看”。你說這像不像一個嘴上說要分手,手還摟著人家胳膊不松的人?
說穿了,這就不是一場真刀真槍的貿易對抗,而是“拿加稅當話筒”,一邊喊,一邊試水溫。誰怕了誰軟了,回頭就給個優惠條件,說是“談判成果”。這跟地攤上砍價沒區別,你說100我說30,最后你讓我90成交,皆大歡喜,實則就是拉鋸博弈。
可拉鋸歸拉鋸,特朗普這一刀砍下來,砍得最狠的不是敵人,是自己盟友。你瞅日本、韓國這倆鐵桿,結果首當其沖挨了刀。人家心里肯定想:兄弟,咱一塊吃飯的你都下這么狠手,是不是對著中國還得玩命?可你別說,還真不是。
因為下一步,特朗普轉身就沖中國來了,只不過這次他玩得更陰了:不許中國人買美國農田。
咋聽挺有“國家安全”那味是吧?但你要是翻一下數據,立馬就覺得不對勁。中國投資者持有的農田,在美國所有農地里的占比是多少?0.0003%。這是個啥概念?就好比你家飯桌上掉了顆芝麻,然后有人說:“快!這芝麻在監視我!”——這不是擔心國家安全,是找理由甩鍋。
你再看加拿大人持有的農田,是中國的幾十倍,可特朗普一個字不提。因為這事壓根不是沖著“誰買農田”,而是沖著“中國”這倆字。目的也簡單——美國大選快到了,特朗普需要一個看得見、喊得響、又不至于真打起來的“假想敵”。
喊中國人別買農田,既能制造“我在保美國”的輿論姿態,又不用真動干戈;再順帶給中美經貿關系挖個坑,把中國逼得再表個態,回頭談判桌上又多了一張籌碼。
但問題是,中國人不傻。你拿農田說事,我拿稀土牌掀桌,你打周邊國家封路,我搞雙邊協議疏通;你用嘴巴打關稅戰,我們用實招頂回來。咱又不是沒見過世面,2018年到現在,誰沒跟你打過幾回關稅架?
而且,特朗普想靠制造“對中國敵意”來撐起自己的執政信用,那這事也太單薄了點。你嘴上喊得越狠,別人越看穿你是在虛張聲勢。你真敢一步到位跟中國硬碰?不敢。為啥?
因為每次中方一反擊,他就開始退,開始喊“再談談吧”,這局面不就是這么湊出來的?
這回14國被叫去談稅,關稅數字一上來都比原來低,有的還直接下調,比如柬埔寨、老撾。你說這是在打人,還是在畫風箏線?明著吊你胃口,實則給自己留臺階。
所以啊,現在這場“全球加稅秀”,核心不是打贏,是別輸聲勢。打不打不重要,能不能在媒體上讓大家覺得“特朗普很強硬”才重要。
可這事真能撐到最后嗎?不見得。因為全世界都不是2016年那個全球化信徒時代了,大家都知道:跟美國玩貿易,你得準備好隨時被甩鍋,隨時被加稅。
現在14國挨了一輪,美國農田也開始“閉門謝客”,下一個是誰,誰也說不準。
這時候真正決定勝負的,從來不是誰嗓門大,而是誰底氣硬。中國這幾年怎么應對的?一句話: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你想玩套路,我們掀你底牌;你想打算盤,我們拿算盤打你。
所以別看特朗普關稅一輪輪喊,農田一波波禁,其實他最怕的,是別人不理他。他靠制造沖突賺眼球,靠喊口號拖選情。可世界真要不買賬,他那點“驚嚇式談判術”,撐不了幾輪。
戲可以演,但終有散場的時候。這場“加稅大劇”能演幾季,不看特朗普有多能扯,看其他國家是否還愿意繼續坐著看他獨角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