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們起猛了啊,東大居然要像造手機一樣造飛機,誒這話可不是老羅在吹牛啊,而是咱們的殲15總設計師孫聰,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當著全國觀眾的面說的。你們知道這事兒如果真辦成了有多離譜嗎,我就這么說,東大的軍事實力肯定是斷崖式第一,美國雖然能排第二,但已經和我們不在同一個維度了,甚至說美國和剩下幾個軍事強國加起來,也只能排在第二陣營。因為在傳統工業生產模式的邏輯里,高精尖且苛雜的系統集成和極高的生產效率是互相矛盾的,你只能滿足其中一個,而東大要做的不是說打破這套常規邏輯,而是徹底的顛覆。
現目前各國在戰機領域所面臨的最棘手的難題,既不是資金問題,也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產能問題,整個二戰期間,美軍生產了30萬架軍機,平均每個月產能5000架,而如今即便是聯合國五常戰斗機一年的產能,加起來還不到這個數字的一半,像東大的殲20和美國的F35,已經算是五代機產能的天花板了,但一年的產能也才堪堪破百,跟幾十年前的戰機產能相比差距簡直是天壤之別。而究其原因,就在于二戰時期的戰機,還只是一種單純的工業機器,但第三次產業革命后的戰斗機,則是一種由數十萬個高精尖零部件組成的工業系統。
就拿P51野馬來說,本質上是相對簡單的機械飛行器,雖然他的零部件大概有五萬多個,但構成這些飛機的大部分零部件在技術上屬于當時成熟工業能力的范疇。機體結構主要采用鋁制蒙皮鉚接在鋁制或鋼制骨架上,生產工藝主要是鈑金成型、機械加工和鉚接。發動機可能稍微要復雜點,但材料主要還是一些常規合金鋼和鋁合金,制造工藝依賴鑄造、鍛造和精密機械加工等傳統工藝。機載設備極其有限,包括基礎的無線電、簡單的陀螺瞄準具和機槍,這些設備的內部結構也相對簡單,大量使用很成熟的電子管和分立元件。至于最后的系統集成,主要是物理連接和相對獨立的機械、液壓、電氣系統的組合。比如操縱系統是鋼索或推拉桿的純機械傳動,武器系統是獨立的機械擊發裝置。這種相對較低的復雜度意味著零部件可以由大量分散的、技術門檻不特別高的工廠甚至中小型作坊分包生產,總裝廠進行最終組裝和相對簡單的調試即可。在戰時體制下,憑借龐大的人力資源和相對標準化的流水線作業,可以實現極高的月產量,像野馬最高的產能就來到了月產1500架。
但今天的戰斗機,特別是像F22和殲20這樣的隱身戰斗機,它的零部件數量超過30萬,這不僅僅是數量多的問題,由于戰斗機是需要在高空高速高溫這樣極其惡劣的環境下進行高強度機動的載具,對各個子系統的要求特別苛刻,所以這里面每個零件的生產工藝都極為復雜和嚴格,技術含量高得嚇人,幾乎代表了各自領域最頂尖的水平。比如發動機的扇葉,它要在比自身熔點還高的極端環境下工作。這就逼得材料科學家開發出特殊配方的高溫合金,而且必須是一整塊完美晶體結構。造這個葉片,先得像種水晶一樣精密控制金屬熔液的凝固過程,再用最頂級的五軸數控機床一點點雕琢出復雜曲面,最后還得給它“鍍”上好幾層特殊的陶瓷隔熱涂層,這涂層工藝本身就極其精細復雜。生產一個小葉片就這么折騰,而一臺航空發動機的葉片數量,少的幾百片,多的2000片。你想想,30萬個零部件基本都要經過這么復雜的生產流程,戰機的生產效率自然提不上去。
況且這些成千上萬個高精尖零件,不是簡單地拼在一起就完事了,它們被深度編織成一個智能整體,這個系統集成的難度是爆炸性增長的。今天的戰斗機,飛行控制、發動機油門、雷達探測、紅外傳感器、電子對抗設備、通訊數據鏈等等,所有這些系統都不是孤立的。它們通過高速網絡緊密相連,時時刻刻都在交換海量信息。雷達發現目標,信息瞬間傳給計算機運算,計算機結合其他傳感器數據,形成完整的戰場畫面,再指揮武器系統,同時自動調整飛行姿態和發動機狀態去配合攻擊。任何一個關鍵環節,比如處理數據的計算機芯片,或者雷達里的一個收發單元,出了問題都可能影響整個飛機的戰斗力。
即便你把上面這些東西都搞定了,那也只是說研發成功了,后續大規模量產面臨的難題同樣不小,東大生產一架殲20,需要協調管理一個遍布全國的且極度專業化的頂級供應商網絡。每一個關鍵部件,無論是發動機葉片用的特殊合金,還是機身用的碳纖維布,都來自該領域的最頂尖專家和工廠。這些供應商本身的技術門檻就極高,生產流程需要極其嚴苛的認證和品控。任何一個環節,可能是某種特殊化學材料的供應,某個精密零件的加工良品率,或者一種芯片的生產進度卡住了,整條生產線就得停下來等。這不像二戰時,螺絲釘少了隨便找個五金廠就能補上。這也是為什么戰斗機發展到高度信息化的第三代后,能獨立研發和生產的國家就只有少數幾個了,而到了全信息化和高智能化的第五代,甚至說除了東大,其他國家都沒法獨立生產。美國的F22早就停產了,F35的供應商網絡遍布全球三十多個國家,并且它還是西方多國傾本國航空最優勢的領域,聯合打造出來的產物,不管是生產難度還是效率,跟東大沒法比。
我說白了,二戰造飛機造的是機器,靠的是規模、人力和相對成熟的技術擴散。而今天造戰斗機,是在造系統,是在挑戰材料、工藝、電子、軟件集成等眾多科技領域的極限。所以你要說把這么一套由幾十萬個生產工藝極其復雜的零部件組成的工業系統,像造手機那樣大規模量產,講道理如果不是央視報道的,我都懷疑他是不是喝高了。問題來了,我們是如何實現先進戰斗機大批量復制的呢?有種全新的工業生產模式,叫柔性自動化集群生產。它是一種由很多模塊化智能單元組成的生產集群,比如如一條負責精密鑄造單元,一條負責特種焊接單元,一條負責復雜機加工單元。每個單元內部通過配置智能機床和機器人實現高度自動化,他們能根據具體的需求,自動調整生產參數比如溫度、壓力、刀具路徑。同時,整個集群有個中央“大腦”,也就是生產控制系統,以實時掌握所有任務和設備狀態及物料流動。
當戰機需要對某個零部件升級換代時,比方說雷達,傳統生產流程是先把后續所有生產停下來,然后挨個對相關系統進行適配調整。而柔性自動化集群生產是先把設計圖和數據直接傳到中央系統,然后系統不會要求整個工廠停下來重組生產線,而是分析新零件特性后,立刻知道該把任務分給哪個加工單元去做。可能單元A的智能機床通過自動換夾具和程序,就能開始銑削新雷達的支架;單元B的焊接機器人根據新參數調整電流,完成特殊封裝。單元之間靠自動引導小車或智能傳送帶聯通,實時傳遞半成品。
對于最關鍵的集成而言,中央系統不再是一成不變的死計劃,它會根據幾千臺設備的實時狀態,比如方說哪臺機床現在有空,哪批特種合金鋼材已經到貨了,去動態調整任務隊列和物流路徑,從而讓所有設備都處于全面運轉的零閑置狀態,并行處理來自不同戰機的上千種零件需求。新零件的引入不再是整個生產體系的休克式改造,而像在現有網絡中插入一個新節點,整個集群能很快自適應。在柔性自動化集群生產模式下,雖然單個精密零件依然需要嚴苛工序耗時生產,但集群能把“等待、停滯、重組線”這些傳統生產浪費壓縮到極致。不同型號、不同批次戰機的零件需求,能在高度彈性化的網絡里穿插調度、并行處理。這就能支持設計團隊像手機廠商那樣,不斷推出像優化航電軟件的批次、改進機身材料的批次這樣的小改款升級,靠生產系統的靈活響應實現“邊造邊升”的迭代節奏。
而且柔性自動化集群生產還有兩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他就只有具備全工業門類的國家能搞,工業不全的國家不能搞,去工業化的國家更沒法搞。因為柔性自動化集群的本質就是一個高度協調的超級工廠網絡,它需要上下游所有關鍵環節都實時聯通配合。第一關就是這個系統里用到的所有高端設備,得能自己造。否則關鍵裝備靠進口,人家一卡脖子或者拖延維修,整個集群就癱瘓了。第二關是核心的生產原料、零部件和耗材必須自主可控。老羅舉個例子,某個智能生產單元要用某種特殊軸承鋼或耐高溫陶瓷涂層,這些材料如果依賴外國,價格又貴又容易被斷供,集群根本柔不起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集群需要極其復雜的產業鏈生態支撐。它背后是無數能快速響應、提供特種螺絲、專用電路板、定制軟件的配套工廠組成的網絡。只有像中國這種擁有所有工業門類、能在一兩百公里范圍內湊齊全部供應商的國家,才能讓柔性集群需要什么材料第二天就送到,設備壞了本地工程師立刻修,系統升級時所有供應商同步配合。去工業化國家機器銹了沒人會修,缺門類的國家某類材料卡三個月,搞如此復雜協同生產根本玩不轉。
其次,他生產出來的產品成本足夠低,柔性自動化集群生產是把所有高精尖設備通過中央大腦串聯起來,確保設備幾乎不空轉,而傳統工廠的生產線超六成時間都是閑置的,切換生產型號時,不用像傳統生產線那樣停產重組,智能單元自動換程序就能干新活,省下巨量停工費。同時物料流動極快,半成品不積壓,省倉庫和利息錢。再疊加上大規模國產工業鏈帶來的原料、配件價格優勢,綜合成本就碾壓傳統小批量生產了,綜合成本至少比原來便宜一半。
目前東大已經把殲20引入這種生產模式,你像之前網上盛傳的探測距離超過一千公里的碳化硅雷達,殲20能這么快投入使用,并且裝備的規模還如此龐大,靠的就是柔性自動化集群生產。后面真把這條路走通了,我們看到的可能就不是無人機蜂群了,而是遮天蔽日的全智能化隱身戰機,甚至說東大造的隱身戰機,都能比歐洲、比俄羅斯、比美國造的無人機還多,簡直是美軍的終極噩夢,足以單挑全球軍隊。真的,那畫面美的,我都不敢想啊。要不咋說我們還是太保守了,用造手機的速度造飛機,就算是再怎么打雞血的營銷號都不敢這么想,但東大不僅想了,還說出來了,而且還正在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