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句詩詞常常用來感慨道路難行。7月9日,魯中晨報帳篷醫療隊前往隱藏在崇山峻嶺中的石柱縣新樂鄉義診,一路上轉過數不清的急彎,路過不少落石區,穿過幾處山體滑坡處,也是讓人不禁喊上一聲:噫吁嚱,危乎高哉!可是,到達目的地后,醫療隊被鄉親們的暖意包圍,此行所有的艱險都化為踏踏實實的義診行動。義診時醫療隊還許下承諾:這里沒有條件做手術,你如果愿意去淄博,我們免費給你做手術……
日新月異的土家山寨
據介紹,新樂鄉距石柱縣城80公里,幅員面積65.5平方公里,地處七曜山山脈,地形以山地為主,屬典型山地地貌;海拔在440米-1450米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7月平均氣溫在23℃左右。這里生態環境優雅,森林資源豐富,空氣新鮮,氣候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天然氧吧。
前往新樂鄉之前,新樂鄉政府的工作人員就提醒醫療隊,路上要翻過一座又一座山,山路崎嶇難行,“我們都開玩笑地說,有360彎,事實上,一路上確實有幾百處彎,車上人員很容易暈車。”
一路前行,汽車一邊是懸崖,另一邊是陡壁,再加上一個接一個急彎,讓人不禁緊張起來,心也揪得緊緊的。轉了一個又一個彎,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終于看到了新樂鄉的路牌。
新樂鄉,戶籍人口4618人,常住人口1300余人,因喻義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快樂吉祥,而得名“新樂”。
這里的變化也確實是日新月異。近年來,新樂鄉黨委政府在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的同時,按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加則加”的原則,大力發展以小規模種植、小圈舍養殖、小作坊加工為主的“三小產業”庭院經濟,初步形成以山奈、黃精、貢菊為主的中藥材種植業,以生豬、肉牛為主的畜禽養殖業,以釀酒、臘肉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業“三大產業”,為群眾增收致富開創出“新路子”,激活了鄉村發展的“新動能”。
許下一個小小承諾
導航顯示,從醫療隊在石柱縣城的住宿地,到新樂鄉衛生院有64公里,可行駛時間卻需要1小時57分鐘,山路難行可想而知。上午9點許,醫療隊到達新樂鄉衛生院,立即組織提前接到通知的鄉親們依次排隊。
40歲的秦生群,家在隔壁的金鈴鄉,“就在山的那邊,翻過去就是,我開車過來十幾分鐘。”秦生群胳膊肘疼得厲害,專門向淄博高新華庚醫院的宋振峰院長求助,“有沒有不針灸、不貼膏藥,立竿見影的辦法?”宋振峰診斷為網球肘,為其免費做了小針刀手術,“一次就好,回去注意不要碰涼水,平時干活也需要注意。”
山區里,患有腰腿疼痛疾病的鄉親非常多,貼膏藥的“攤位”和針灸拔罐理療的“攤位”前異常熱鬧,正在診療的鄉親們互相交流著病痛和診療感受。新樂鄉衛生院副院長譚洪和醫護人員也湊上前,“我們這邊沒有這樣消炎鎮痛的膏藥,你們帶來的膏藥非常契合老百姓的需求,真的太感謝了!”
譚洪介紹,去年衛生院派出1人到石柱縣中醫院進修學習超聲操作,使得衛生院超聲診療能力有了新的提升,提高了相應的業務水平和技術能力。可衛生院在中醫診療方面亟需加強,魯中晨報帳篷醫療隊的到來,正好給了醫護人員一個學習的機會。
義診過程中,一名男子引起宋振峰的注意。這名男子不僅手指上有多處凸起,腿上、腳上也有不少凸起的地方。
男子叫譚文華,52歲,“我從36歲開始陸續發現手指、腳趾上有很多凸起的地方,很疼,不敢使勁。現在已經不能干活了,走路都有點困難。”譚文華表示,他也去過石柱縣城的醫院,可醫院不具備這種手術技術,只能給予保守治療。“去大醫院擔心花錢太多,就沒有去,一直這么忍著。”
“痛風石,必須手術切除,不然時間長了會撐破皮膚,肌腱也會受損。”宋振峰說,這里不具備手術條件,“你如果愿意去淄博,我給你做手術,費用全部免費!”
再三確認,不收取任何費用后,飽受病痛折磨的譚文華欣然同意,他留下了宋振峰的電話。
不遠千里的奔赴,本來就是為了讓石柱縣偏遠地區的鄉親們就醫方便,免費手術的小承諾更是擲地有聲。
(大眾新聞·魯中晨報記者 王曉明 任靈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