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3200億,連接長江與珠江,我國史上最貴運河敲定!在我國南方地區打造一條新的南北水運大動脈。重塑內陸地區交通格局,助力沿線省市經濟發展。
為了推動內陸經濟發展,我國敲定史上最貴運河,投資3200億全長超1200公里,將長三角及珠三角連成一個整體,為內陸地區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助力。鐵路公路運輸如此發達的年代,有必要耗巨資修建運河嗎?這個震驚全球的大工程背后有何玄機?
史上最貴大運河
近些年,我國交通運輸方面又在走歷史老路,那就是瘋狂修建大運河,在平陸運河、湘桂運河、江淮運河之外,又敲定了史上最貴運河。
這條新敲定的運河就是浙贛粵大運河,北起浙江杭州,經錢塘江入江西,隨后沿著贛江一路向南,一直修到廣東。
可以說,這條運河將長三角和珠三角這兩個中國最發達的地區,連接成一個整體,全長1237公里,江西境內就獨占759公里。
由此也能看出,這條運河最大的受益者莫過于江西省。網上曾經有個段子,調侃稱“環江西經濟帶”,意思是江西的經濟狀況比周邊省份落后很多。
現在這條史上最貴運河一旦修建成功,對江西經濟的推動作用無疑是巨大的,也許江西就可以擺脫“環江西經濟帶”的帽子。
作為我國經濟領域舉足輕重的兩個區域,因為地理位置和交通環境的阻隔,珠三角和長三角以往都是各自發展,很難實現協同發展的效果。
數據顯示,長江流域的貨物吞吐量每年超過50億噸,珠江水系的吞吐量為10億噸,雖然兩大水系之間有公路、鐵路可以連通,但運輸成本這方面和水運相比無疑不具優勢。
現在修建浙贛粵大運河,就可以把兩大水系連接起來,兩個區域之間的經濟合作必將更上一層樓,兩地協同發展實現1+1>2的效果。
雖然現在投資3200億元,號稱“史上最貴大運河”,但相對于這項工程帶來的經濟效益,3200億完全值得。
江西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運河貫穿江西南北,長三角和珠三角的貨物運輸,以后將繞不開江西境內。便捷的交通,也會給江西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坐收運河之利,江西經濟也許很快就能趕上周邊省份,從此將不再是兄弟省份鄙視的對象,甚至還可能地位反轉,成為周邊省份巴結的對象。
畢竟周邊省份要想把貨物運到長三角或珠三角,運河無疑是成本最低的選擇。在價格內卷的時代,節省一點運費對企業而言也是一份可觀的利潤。
修建運河的意義所在
要想富先修路,而水路也是路,有了便捷的交通運輸環境,無疑會給當地的經濟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修建運河就是如此。
我國的產業集群,大部分都分布在沿海省份,主要原因就是這些省份交通便利,可以通過海運直接出海進入其他國家市場。
內陸地區因為運輸成本問題,嚴重制約了產業布局和發展,這就導致了一個現象,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內陸地區經濟欠佳。
原本我們有先富幫助后富的規劃,但受限于運輸成本問題,確實很難帶動內陸地區發展。于是就出現了很多產業寧可到國外布局,也不愿意深入內陸發展的怪現象。
雖然到國外布局,有助于提升相關企業的品牌影響力,推動其國際化戰略,但并不是每個國家都像中國這樣,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
就以我國企業喜歡去的印度和越南為例,前者號稱“國際企業屠夫”,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
招商引資過程中,印度政府吹得天花亂墜,一旦企業投產之后,印度又想方設法搜刮,小米、VIVO等企業的巨額罰款遭遇,就是最好的說明。
至于越南,基礎設施建設簡直“感人”,道路運輸不暢還經常缺電,根本無法滿足工廠生產需求。
與其讓中國企業到國外去任人宰割,還不如創造條件,讓沿海地區產業遷往內陸,一方面留住了產業和工作崗位,另一方面還能促進內陸地區經濟發展。
修建運河,重塑內陸地區的交通運輸格局,為產品外運提供更便捷便宜的通道,再加上國內良好的營商環境,對沿海地區產業而言,無疑比貿然遷往外國要靠譜得多。
先富帶動后富從來不是沿海發達地區,把錢直接捐給內陸貧困省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帶動經濟良性循環才是長久之道。浙贛粵大運河的修建就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
為何投資如此高昂?
修建運河的意義重大,但這條運河的預計投資也讓人咋舌,達到史無前例的3200億元。天文數字一般的投資,讓人不免懷疑其中會不會有貓膩。
要知道之前修建平陸運河,當時也號稱最貴運河,而投資只需要700多億元,紀錄果然是要用來打破的,浙贛粵大運河的投資為何如此之多?
投資巨大自然是因為工程量大,并且施工難度高。大運河全長超1200公里,雖然部分河段可以利用現有河道,但很多地方需要開鑿新河道。
江西的地形地貌,也給施工帶來了不小的困難。根據規劃,運河需要穿越武夷山、南嶺兩大山脈,部分河段需要修建30多座船閘實現水位調節。
運河穿越山脈,從來都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也不可能像公路鐵路一樣,修建隧道只額吉穿山而過,畢竟運輸船體量巨大,不是隨便修一條隧道就能穿過去的。
船閘建設對工程設計和施工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還要兼顧環境保護與通行效率。技術團隊提出了“生態船閘”的概念,通過智能調度系統減少船舶等待時間,提高通行效率。
同時還配套建設魚類洄游通道、生態護坡等設施,力求將船閘的影響降到最低,最大程度保護運河水系的生態環境。
將各方面的因素考慮進去,進而選取最合適的方案,在推動沿線經濟發展的同時,力求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運河修建成功,江西的資源和貨物,就能以更低的成本運輸出去,直達寧波舟山港或者珠三角地區然后運往海外。
水運的成本只有鐵路的一半,公路運輸成本的20%,航空運輸成本的5%,如此低廉的成本,讓貨物更具競爭力。
江西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稀土和銅等,可以通過運河更高效地運往浙江、廣東等地,這是電動車、芯片行業的重要原料,而浙江、廣東有著強大的產業集群,相互之間優勢互補。
德國的成功范例
運河的存在,對經濟發展意義重大,歷史上的京杭大運河,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雖然導致隋朝滅亡,但對唐朝的繁榮強大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歷朝歷代都受益,可以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很多人可能覺著古代運輸業不發達,才顯得運河作用巨大,但現實情況是,就算是海陸空運輸發達的現代,運河同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國就是靠運河推動內陸崛起的國家。
德國國土面積不大,境內有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等多條河流,密集的河流網絡,為修建運河提供了便利條件。
運河網絡讓德國內陸城市的工業品,也能輕松到達沿海港口,然后出口到其他國家。像德國慕尼黑,就是一座內陸城市,但發展成德國的汽車工業中心。
這座位于阿爾卑斯山山腳的內陸城市,有著寶馬、西門子、拜耳等國際知名工業巨頭,運河的存在,讓其與沿海城市沒有太大差別。
在德國內陸城市,交通運輸業暢通無阻成本低廉,這就讓德國工業分布相對均衡,不像我國一樣大部分都分布在沿海地區。
德國的基爾運河,連通波羅的海和北海之間的一條運河,長度只有98公里,卻成為世界排名第三的運河,全球15%的航運量都要經過這里,卡住半個歐洲的脖子,運河的重要作用可見一斑。
因為國土面積廣闊,我國修建運河主要都在自己境內,主要目的也不是為了卡住哪個國家的脖子,而是為了加強不同地域之間的經濟聯系,推動內陸和沿海均衡發展。
當然,我國現在沒有在國外修建運河的行動,并不代表沒有這個想法。曾經有一段時間,網上盛傳我國要在泰國修建克拉地峽運河。
這條運河一旦修建成功,將分流馬六甲海峽的往來船只,使我國和歐洲的海運線路縮短1200公里,成本效益明顯。
運河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短期的投入可以在未來收獲巨大的經濟效益,所以說只要選對位置,修建運河就是一件大有裨益的好事,剛敲定的浙贛粵大運河就是如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