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對其他國家征收關稅的時候,也給自己曾經的小弟日本施加了一定的關稅,美方會以為日本會屈服于這次關稅。
令他們沒想到的是,日本并沒有接受這份關稅,這讓美方無疑是覺得日本的翅膀變硬了,竟然不“服從”自己了,更讓美方沒想到的是。
日本經過幾年的發展,所造出來的戰艦已經具備了準航母的規格,美國這才發現,原來自己的對手已經不是俄羅斯了。
準航母的突襲之路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準航母”計劃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馬拉松,從1998年第一艘“大隅級”運輸艦下水,到2024年“加賀號”完成F-35B起降測試,東京用二十六年時間完成了海上進攻力量的蛻變。
這些龐然大物被冠以“直升機驅逐艦”的名號,實則暗藏玄機,出云級與日向級均采用全通式甲板設計,艦艏鋪設耐高溫材料,能承受F-35B戰機起降時噴涌的千度尾焰。
2023年啟動的甲板加寬工程徹底暴露了日本的真實意圖,改裝完成后,每艘準航母可搭載12架F-35B戰機,作戰半徑覆蓋整個東亞大陸架。
配合日本向美國訂購的105架F-35戰機與500枚戰斧導彈,其火力密度已超越英法兩國海軍總和。
美國為日本提供了鋒利的矛,2024年,“加賀號”在美國加州圣迭戈外海完成關鍵測試時,正是駐日美軍教官團隊提供了技術支持。
F-35B起飛數據、甲板氣流模擬、艦載光電對接,全套參數由美軍親手交付,日本防衛省早已規劃好這些準航母的戰場布局。
2024年財年預算為“加賀號”第二階段改裝撥款1600億日元,目標在2027年3月底前完成西部艦隊部署。
三支特混編隊將在南海、臺海和日本西南島鏈輪番演練,科目包含聯合登陸支援等明顯帶有進攻性質的行動。
日本海上自衛隊將這一體系稱為“特混作戰模塊”,每支編隊以出云級或加賀號為旗艦,搭配護衛驅逐艦與宙斯盾艦,當這些巨艦完成戰斗群編組,西太平洋的力量天平開始悄然傾斜。
美國醒悟太晚
當俄烏沖突牽制美國精力時,日本防衛省將軍費飆升至430億美元,重點研發射程2000公里的超音速反艦導彈,這已遠超“專守防衛”需求。
美國深陷戰略誤判,認為俄羅斯的5000枚核彈與高超音速武器才是最大威脅,美國對日本軍工扶持長達四十年,轉讓宙斯盾系統、授權生產F-35發動機,親手鑄就反噬之刃。
甚至縱容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使自衛隊可赴海外作戰,2024年11月,《外交政策》雜志敲響警鐘:日本軍事擴張與對華“主動作為”已背離美方意圖。
日本防衛態度由“依賴美國保護”轉為“預設獨立能力”,這種變化意味著“同盟可能變成兩張戰表”。
互信的裂痕在2025年2月暴露無遺,日本首相石破茂訪問華盛頓,與特朗普共同發布《美日聯合聲明》,標語是“開啟美日新黃金時代”。
但聲明內容空洞,既沒提防務預算協商,也沒談駐軍分攤機制,日本政治智庫《世界知識》雜志點破實質:日本對美國“可能在關鍵時刻拋棄盟友”的擔憂已形成主流共識。
在特朗普回歸白宮后,這種疑慮被迅速放大,更令美國警覺的是日本的核潛力,幾十年來,日本以處理核廢料為名,從全球囤積47噸钚元素,足夠制造千枚核彈。
川內核電站秘密運行快中子增殖反應堆,可高效提純武器級濃縮鈾,2024年日本國會悄然通過《反擊能力法案》,為“先發制人打擊”鋪平法律道路。
當美國幡然醒悟時,自身軍工體系已千瘡百孔,全美僅剩6家軍用造船廠,唯一能造航母的紐波特紐斯船廠設備老化,工人平均年齡達54歲。
為維修現役航母竟拆解未服役新艦零件,被嘲諷為“海上拆東墻補西墻”,美軍造艦效率落后整整一代。
當美軍“肯尼迪號”航母因5500種零件短缺延期交付,日本第三艘“航母化改裝艦”已悄然入列,太平洋兩岸的軍工實力對比,正在經歷歷史性翻轉。
權力上的洗牌
2025年6月,美國“尼米茲號”航母打擊群突然取消越南訪問計劃轉向中東,日本與菲律賓立即在南海呂宋島附近海域舉行聯合軍演。
這場被日媒稱為“常規訓練”的行動暗藏玄機:雙方模擬發射魚雷并采集聲吶數據,暴露出收集南海水文信息的真實意圖。
日本自去年簽署《互惠準入協定》后,急于將菲律賓打造成介入南海的跳板,軍演地點選在呂宋島北端,距離美軍撤出的蘇比克灣僅300公里,既檢驗新協定下的聯合作戰能力,又通過媒體造勢強化“南海利益相關方”身份。
日本防衛省將24%的財政預算投入軍工時,美國卻為節省成本砍掉F-35訂單,六代機研發資金至今未到位,這種戰略短視加速了西太平洋權力格局的重構。
美國海軍近期有7艘核動力航母同時出海,其中4艘部署在太平洋方向:尼米茲號和林肯號在太平洋東部,里根號和羅斯福號在西太平洋。
表面看美軍重新奪回了全球四大洋的制海權,但兵力部署暴露了其真實焦慮,將四艘航母的“槍口”對準太平洋。
俄羅斯軍事專家點破實質:美軍近期著重加強西太平洋兵力,為此不惜削弱其他海域部署,這充分表明了其眼中的真正對手。
日本準航母戰斗群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游戲規則,每支“特混作戰模塊”配合岸基E-2D預警機,作戰距離可達1000海里。
雖然日本缺乏艦載預警能力,但宙斯盾驅逐艦可為其提供外圍預警支持,2024年“環太平洋”軍演中,美軍將4萬噸級“塔拉瓦號”兩棲攻擊艦作為靶艦擊沉,挑釁意味不言自明。
在太平洋范圍內,在美國所謂“對手”名單上,誰擁有4萬噸級兩棲攻擊艦和常規動力航母?答案呼之欲出。
美國親手養大的“盟友”正在變成操盤手,當日本將F-35B架上改裝甲板時,西太平洋的劇本已翻開新章節。
美日不是并肩而立,而是并排而坐,主角和配角的位置,正在重新洗牌,歷史總在重演,曾經用原子彈終結戰爭的國家,正目睹被馴服者磨礪著自己的核獠。
那47噸钚元素在核電站掩護下囤積,快中子增殖反應堆高效提純武器級濃縮鈾,
美軍偵察衛星拍到甲板灼痕時才驚醒;紐波特船廠老化的焊槍還未熄滅,“加賀號”已搭載F-35B飛離改裝塢。
太平洋西岸,七艘掛著“驅逐艦”名號的鋼鐵巨獸撕下最后偽裝,它們的陰影投向哪里,每個亞洲人都心知肚明。
霸權最危險的時刻,永遠不是面對強敵的咆哮,而是聽見身后“盟友”利齒摩擦的輕響。
參考資料:
美國宣布對14國加征關稅,“美國談判團隊過于分散,無法獲得預期的貿易讓步豐收”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