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中國大陸人口為140828萬,加上臺灣省2340萬、香港特別行政區753.42萬和澳門特別行政區68.83萬,中國總人口超過14.4億。然而,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本月發布的《2025年世界人口狀況報告》顯示,印度人口今年估計已達14.6億,已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聯 合 國最新數據顯示,印 度以14.1億人口正式超越中 國,成為全球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這場持續七十余年的人口馬拉松,見證了印 度從獨立初期的3.5億人口到如今的跨越式增長。當世界驚嘆于這個南亞國家的人口奇跡時,其背后潛藏的發展悖論正浮出水面——人口紅利與人口陷阱的雙重性,將決定印 度能否真正實現大國崛起。
印 度的人口動能正在重塑全球經濟版圖。在班 加 羅爾的科技園區,每晝夜都有數萬名年輕工程師為跨國公司編寫代碼;在北方邦的工業區,富士康工廠的流水線上,每分鐘就有一部智能手機完成組裝。蘋果公司近三年將20%的產能轉移至印 度,帶動該國電子產品出口額三年間增長四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憑借年均1500萬的新增勞動力,印 度有望在2029年超越德 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這種人口規模效應,恰似四十年前中 國改 革開放的鏡像。
但數字背后的結構性矛盾令人警醒。印 度人均GDP僅2500美元,不足中 國的五分之一,這意味著其人口紅利仍停留在"數量級"優勢階段。更嚴峻的是,這個年輕國家的勞動力市場呈現畸形結構:25歲以下青年占比達40%,但女性勞動參與率卻從2010年的26%驟降至2020年的19%,形成巨大的人力資源浪費。在孟 買貧民窟,擁有大學學歷的年輕女性被迫從事家政服務的案例屢見不鮮,折射出社會制度對人力資源的桎梏。
人口學家警示,印 度正面臨"低質量增長"的惡性循環。盡管經濟增速達7.8%,但48%的女性人口僅貢獻17%的GDP,這種性別經濟參與度差距遠超東南亞國家平均水平。前人力資源部長卡皮 爾·西 巴爾直言:"當我們的工廠需要熟練技工時,卻有半數潛在勞動力被困在家庭廚房。"
更令人擔憂的是,印 度總和生育率已跌破2.1的更替水平至1.962,預示著未來勞動力供給增速將放緩,而教育投入不足導致的人力資本短板卻難以短期彌補。
中 國經驗為印 度提供了鏡鑒。在控制人口總量的同時,中 國將義務教育年限從5年延長至9年,職業教育體系每年輸送千萬技術人才,這些舉措使人口紅利成功轉化為工程師紅利。反觀印 度,公共教育支出僅占GDP的3%,大學生輟學率高達40%,這種人力資本積累的差距,直接導致其制造業單位勞動力產出僅為中國的四成。
站在人口規模巔峰的印度,亟需破解"人口詛咒"。這需要超越簡單的人口數量崇拜,構建涵蓋學前教育、技能培訓、女性就業平等、勞動法改 革等在內的人才生態系統。當德里地鐵里涌動的上班族中,能看到更多身著工裝的女性身影;當印度理工學院的實驗室里,青年學者在攻克半導體難題,這個國家才能真正將人口負擔轉化為發展引擎。歷史不會自動將人口規模兌換成大國地位,印 度需要的不僅是慶祝人口里程碑,更是啟動一場靜悄悄的人力資本革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