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又掄起來了!
7月初,特朗普給韓國總統李在明遞交了一封信函,在信函中特朗普明確表示將對韓國商品施加25%的關稅。
此次加稅的時機可謂耐人尋味,因為僅僅就在5天之前,李在明剛剛收到了來自中國9·3閱兵的邀請函。
那么特朗普的加稅舉措,是否是對于李在明的懲罰呢?
而面對美國的“懲罰”,李在明又該如何應對呢?
特朗普的“極限施壓”
就在2025年7月初,特朗普宣布對包括日韓在內的14個國家加征最高25%的關稅。
不僅如此,特朗普還強硬得到表示:要么簽個對美國有利的貿易協議,要么趕緊赴美投資建廠,否則關稅加碼,沒得商量!
可以說,特朗普再次祭出了他“極限施壓”的老手段,并希望通過這種手段來讓這些國家在關稅問題上做出讓步。
不過在這里面,特朗普對韓國的態度尤為引人關注。
畢竟,韓國作為美國的盟友,在貿易問題上一直與美國保持著密切的關系。
然而,此次特朗普卻毫不留情地對韓國商品揮起了關稅大棒,這不禁讓人猜測其中的原因……
懲罰中韓走近?
如果把時間線拉開,特朗普的關稅威脅來得太“巧”了。
就在7月初,韓國總統李在明收到中方邀請函,內容據信與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活動相關,頗有中韓關系緩和的意味。
類似場景并非首次,2015年樸槿惠曾應邀參加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釋放了中韓友好信號。
如今,李在明政府上臺后,表現出對華務實態度,試圖在中美之間走平衡路線。
然而,僅隔五天,美國動作接踵而至:先是美國參議員魯比奧突然取消訪韓,理由含糊(稱“行程沖突”,卻照常訪問東盟國家)。
緊接著,特朗普拋出關稅大棒,矛頭直指日韓,尤其是韓國。
這時間點的“巧合”讓人不禁懷疑:美國在對中韓走近敲響警鐘。
魯比奧取消訪韓的舉動,表面看是小動作,但結合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是對李在明對華政策的“點名批評”。
從地緣政治看,美國對韓國的控制欲極強,尤其不希望看到韓國在對華關系上“過于主動”。
更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的關稅清單不僅針對韓國,還包括日本等盟友,擺出一副“殺雞儆猴”的架勢。
但韓國作為中美博弈的前沿,受到的壓力尤為明顯。
結合魯比奧的“冷處理”和特朗普的“熱打擊”,不難推測,美國此舉有“懲罰”李在明政府的意味,警告其不要“過于靠近”中國。
這種地緣政治與貿易壓力的疊加,讓韓國的外交選擇變得更加艱難。
那么,面對如此嚴峻的地緣政治形勢,韓國又能做些什么呢?
進退兩難的韓國
面對特朗普的關稅威脅,韓國的處境堪稱“騎虎難下”。
李在明剛剛上臺,競選時主打“經濟振興”和“務實外交”,承諾讓韓國在國際舞臺上更有主動權。
可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像一記重拳,直擊韓國經濟命門。
韓國對美出口占比同樣巨大,2024年對美出口占其總出口的18.3%,半導體和汽車產業首當其沖。
若全盤接受美國的條件,韓國經濟勢必遭受重創,李在明的政綱可能因此泡湯;但若強硬對抗,美國的軍事和經濟報復又讓韓國難以承受。
更麻煩的是,日本若被美國“敲竹杠”成功,韓國也可能有“兔死狐悲”之感,失去利用美日矛盾牟利的空間。
日韓的共同點在于:完全接受特朗普的苛刻條件幾乎不可能,因為這意味著經濟自殺。
但迫于美國的巨大壓力,兩國大概率會選擇“討價還價”,爭取一個相對能承受的“折扣版”協議。
比如,韓國可能通過增加對美投資、開放部分市場來換取關稅減免;日本或許會進一步放寬對美農產品的準入。
可以說,這種博弈的本質,是日韓在夾縫中尋找生存空間。
結語
當前的國際秩序和從前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像日韓這樣的國家,已經越來越難以在中美之間找到平衡點。
對于像李在明來說,如何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或許將成為他所要面臨的最大挑戰。
參考資料
環球時報:《李在明最新涉華表態》2025年7月3日
中國青年網:《特朗普宣布:對韓國和日本征收25%關稅》2025年7月8日
金臺資訊:《韓媒:李在明考慮本月內向中美日等國派遣特使 傳達韓國新政府國政理念》2025年7月9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