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應該立即辭職!”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怒吼回蕩在白宮會議室。
面對內閣成員和媒體鏡頭,他將矛頭再次對準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指責這位央行掌舵人“欺騙國會”“幾個月來像嬰兒一樣哀嚎”,甚至暗示其故意不降息以幫助政治對手。這場圍繞利率政策與央行獨立性的戰爭,已演變為美國最高權力層的對決。
一、裝修爭議:政治狙擊的新彈藥
當鮑威爾在6月25日國會聽證會上解釋美聯儲總部翻修工程時,他或許未曾料到這會成為政治攻擊的靶心。面對媒體“奢華裝修”的質疑,他逐條反駁:“沒有VIP餐廳,沒有新大理石,甚至沒有新電梯——只有維護舊電梯。”盡管承認32%的預算超支,他堅持超支源于“原材料價格異常上漲和勞動力成本上升”,而非鋪張浪費。
特朗普團隊卻抓住了這一把柄。聯邦住房金融局局長比爾·普爾特公開指控鮑威爾證詞“具有欺騙性”,呼吁國會調查并迫使其辭職。特朗普更在社交媒體上煽風點火,將技術性超支問題升級為“誤導國會”的政治丑聞。這場看似針對裝修的指控,實則劍指鮑威爾最脆弱的軟肋——對37萬億美元國債危機視而不見的政策立場。
二、降息之爭:理念沖突的本質
“降低利率,鮑威爾——現在就是時候!”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的咆哮揭示了矛盾核心。他認定高利率讓美國每年“損失1萬億美元”,堅稱當前“幾乎沒有通脹”。這種觀點得到部分企業界呼應,如房屋建筑世家出身的普爾特指責美聯儲損害住房可負擔性。
鮑威爾卻以沉默抗衡。面對特朗普“太遲先生”的嘲諷,美聯儲仍連續第四次維持利率不變。政策僵局的根源在于對通脹的分歧:鮑威爾團隊認為特朗普關稅政策正推高進口價格,今夏通脹可能反彈,貿然降息將引發經濟失控;而特朗普則強調經濟“表現良好”,要求立刻降息刺激增長。這種對立因37萬億美元國債的利息壓力更顯尖銳——降息能立竿見影減輕財政負擔,卻可能點燃通脹野火。
三、解雇困局:制度屏障與迂回戰術
盡管特朗普多次威脅“解雇鮑威爾”,法律高墻始終難以逾越。《聯邦儲備法》明確規定:總統僅能因“正當理由”(如嚴重失職)撤職美聯儲主席,且需國會支持。鮑威爾也強硬表態:“法律沒有賦予總統隨意撤換美聯儲主席的權力,我將任職至2026年任期結束”。
然而特朗普的攻勢從未停歇。他采取三路包抄策略:
人事滲透:通過許諾美聯儲主席職位,誘使鷹派理事沃勒、鮑曼“倒戈”支持降息,將鮑威爾架空為“孤家寡人”
輿論抹黑:借裝修爭議發動國會調查,試圖制造“正當理由”解職的口實
接班人布局:加速物色繼任者,財長貝森特、前理事沃什、現任理事沃勒均被列入候選名單
四、權力更迭:誰將坐上“金融王座”
隨著鮑威爾任期(2026年5月)臨近,一場隱秘的接班博弈已然展開。特朗普宣稱“已圈定兩三位主要人選”,其核心標準異常明確:必須支持降息。在潛在人選中,現任理事克里斯托弗·沃勒成為黑馬。這位特朗普2020年親自提名的經濟學家,近期突然轉向支持7月降息,被華爾街視為“最穩妥選擇”——既滿足特朗普訴求,又因數據決策風格維持市場信任。
財長貝森特則提出更激進的方案:在2026年1月提名新理事,待5月直接接任主席,避免“空降”引發的法律糾紛。但無論采用何種路徑,特朗普的目標清晰:終結鮑威爾時代,重塑一個“聽話的美聯儲”。
全球經濟的風向標
這場白宮與美聯儲的拉鋸戰已遠超個人恩怨。當特朗普貿易顧問納瓦羅揚言“若鮑威爾7月會議仍拒降息,其他理事應將其制約”,美聯儲百年獨立性根基正被撼動。而政策天平每一下搖擺,都將牽動全球神經:若政治壓力迫使美聯儲過早降息,美元貶值與通脹外溢可能沖擊新興市場;若鮑威爾堅守陣地,美國企業債堰塞湖(2025年集中到期)可能引發金融地震。
鮑威爾在葡萄牙歐洲央行論壇上的宣言仍鏗鏘有力:“美聯儲將以完全非政治的方式實現宏觀穩定。”但當總統的炮火持續轟擊央行獨立性堡壘,這句承諾正在華盛頓的硝煙中接受最殘酷的檢驗。歷史將證明,這場“鐵王座”之爭的結局,遠不僅關乎兩個人的命運,更系著世界經濟的脈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