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曾經的“清北種子選手”,高考只考了575分,被父母掃地出門,斷水斷電斷生活費;曾經的學霸,如今成了父母口中的“失控少年”。
評論區吵翻了天。
“孩子不爭氣,就得狠一點!”
“575分已經很不錯了,父母太偏執了!”
“手機毀了多少孩子啊!”
說實話,看完這個新聞,我并不想急于站隊。我想說的,是這個“問題少年”背后,藏著太多家庭正在上演的劇本。
那個曾經的“尖子生”去哪兒了?
他叫小凱(化名),懷化人,因為讀書住在長沙,是長郡中學的學生。初中就拿過省級物理競賽獎,進了名校,高一成績還能排年級前50——妥妥的優等生。
可從高二開始,情況急轉直下。
他迷上了手機,藏廁所里玩,晚自習溜號玩,甚至熬夜刷視頻,白天上課打瞌睡,像一只掉進黑洞的蝴蝶,再也飛不出來。
最終高考只考了575分——對普通人來說,這個分已經不錯了。可在長郡這樣的“清北工廠”,幾乎是這個班級類型的“史上最差”成績。
父母崩潰了。五年的全職陪讀,花了20多萬,換來的是“手機成癮+失控少年”。
家庭的拉鋸戰:手機成癮、砸家、寫遺書、爆粗口
小凱的故事,最慘烈的,并不是高考成績下滑。
是他在家里砸家具家電,連電線都剪了;
是跑到外婆家寫遺書威脅父母;
是對父母說話直接“你我他”,爆粗口;
是帶著媒體找上門,對鏡頭控訴父母的“封建壓迫”。
他說:“我只是想他們尊重我。”
但誰都看得出來,這已經不是溝通的問題,而是親情緊密崩塌的邊緣。
父母給出最后選擇:你必須有態度
面對這樣一個孩子,父母并沒有立馬放棄,反而做了“最現實”的三個選擇:
①在家可以,但得遵守作息:早上7點起床,晚上11點睡覺,禁用手機
②去縣城打工可以,我提供三個月生活費
③去長沙也可以,我也出車費
父母的態度很明確:
我們不是不同意你復讀,但你得先學會做人。
你那手機癮不根除,復讀也沒用。
我們給你選擇,但你必須有改變的態度。
小凱的回答:我會改,但我現在沒信心
小凱承認自己沉迷手機沒錯,也知道成績不好是自己的問題。但他說出的每一句話,幾乎都帶著對父母的憤怒:
“我想復讀,但我現在沒有目標。”
“我不知道怎么做。”
“我羨慕其他家庭可以平和溝通。”
但與此同時,他對父母的控制也是毫不在意:
說一套做一套,保證書寫了一堆,還是偷偷玩手機。
情緒一上來,直接“破罐子破摔”,把家里搞得一團糟。
他口口聲聲說想改變,卻沒有真正邁出一步。
手機只是表象,親子關系才是核心
很多人第一時間會說,“手機毀了孩子”。
但問題真的只有“手機”嗎?
小凱的父親在接受采訪時無奈地說:“我們不是非要你考上清北,但你做人不能失去底線。”
小凱的母親更是心灰意冷:“你總說我們壓迫你,那你有沒有尊重過我們?”
你看,這不是成績的問題,不是手機的問題,而是一個孩子情緒失控、缺乏自控力、對家庭關系極度扭曲的集中體現。
而這一切,其實早就有跡可循。
從高中開始迷上手機,到反復保證又反復失敗,再到情緒失控、行為失控,這才一步步走到今天這個地步。
這個新聞最讓人心痛的地方在于:
一個原本很優秀的少年,怎么一步步墮落成了“叛逆”的代名詞?
父母愛他嗎?當然。
孩子恨他們嗎?不一定。
但他已經不知道怎么和他們好好說話了。
教育,不是逼孩子成為你想要的樣子,而是讓他在成長的過程中,也能保有一份自尊與希望,而不是羞恥與憤怒。
孩子一旦開始對抗父母、開始自我放棄,那才是教育最失敗的時候。
來源 丨每天都想睡覺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分享轉載請注明作者!
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