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聽我媽說,“你看看鄰居家那誰誰家娃,都考研上岸了,你咋就不考”,我差點拿鍋鏟給自己拍暈了:
不是我不上進,是我不想上當。
熱門專業(yè)天天勸退,冷門專業(yè)人人勸進,整個大學志愿填報像一場劇本殺。你選了金融,它給你一記“背鍋”,你選了土木,它給你配把錘子。選了人工智能?畢業(yè)五年后人工智能可能早就把你替代了。
選了哲學?你倒是思考人生思考得頭禿,到頭來,卻連個人生方向都思考不出來。
最魔幻的,是現(xiàn)在勸退的,三年前全網追著喊“閉眼選”的;而今天力推的,又都是五年前被踩得像下水道井蓋的。
有些所謂“專業(yè)推薦官”,白天像段子手,晚上像割韭菜的鐮刀,今天哭著喊“這屆考生太難”,明天笑著說“歡迎報我們培訓班”。
嘴上談“信息差”,心里算的是利潤差。
不得不說,如果大學志愿真有“熱搜榜”,那榜一大哥應該叫《此處為廣告》。
一、不炒作,沒人知道你有多坑
凡是被大力推薦的專業(yè),不是風口,就是豬圈。
短視頻里全是“XX專業(yè)年薪百萬”“XX行業(yè)人才缺口大”,聽得人兩眼放光,一查就業(yè)去向,發(fā)現(xiàn)九成進了某家培訓機構,剩下一成轉行做了自媒體。
某位靠“吐槽專業(yè)”出圈的網紅老師,三年前說:“土木不香么?建筑人頂天立地!”現(xiàn)在轉頭又說:“當初勸你學土木我是豬。”
可惜那屆高三的孩子真聽了,四年后成了天天在工地上風吹日曬的社畜,而老師靠流量賺得盆滿缽滿,繼續(xù)割下一茬又一茬。
專業(yè)一旦上了熱搜,味就變了。
它已經不再是為人服務的知識載體,而是被娛樂消費的商品標簽。
“計算機=年薪百萬”“金融=投行精英”“傳媒=輕松體面”……結果搞金融的月薪五千被客戶罵成狗,搞計算機的在大廠搬磚卷禿頭,搞傳媒的滿城跑業(yè)務寫軟文寫到手抽筋。
我一個同學,大學報志愿看了網紅推薦,斬釘截鐵地填了“自動化”專業(yè)。
他說:“未來是智能世界,我要站在風口。”結果四年后,他確實站在了風口——大廠的風口浪尖,沒日沒夜修bug。加班猝死不包賠,PPT改一夜到半夜。
唯一站得住腳的,是每天工位上的風扇呼呼吹,的確挺涼快。
他媽問他工作咋樣,他說“挺智能的”,連情緒都是AI生成的。
我高中同桌,家里人托關系進了土木專業(yè),說是以后國家要搞大基建,人才缺口大。他畢業(yè)去了某建設單位實習,第一天興沖沖去現(xiàn)場,結果發(fā)現(xiàn)唯一能體現(xiàn)“高科技”的,是安全帽有夜視燈。
他本來想做大國工匠,結果成了混凝土混合物。
實習結束回家,他媽問“是不是要轉正了”,他一邊脫泥褲一邊說:
“媽,我想考編。”
二、信息差?其實是智商差的另一種說法
真正的信息差,不是專業(yè)就業(yè)數(shù)據(jù)你查不到,而是你太信那些“老師語錄”。
什么“冷門更能突圍”“不要盲目追熱門”“專業(yè)無貴賤”——翻譯一下就是:你敢選,坑你不償命。
從來不是熱門才坑,而是你信了“熱門=穩(wěn)妥”的鬼話。
熱門是因為大家都想進,不是因為進去就高薪鐵飯碗。冷門是因為現(xiàn)實太冷,不是因為藏著機會和寶藏。人和人之間不是信息不對稱,而是思維能力和風險判斷完全兩個檔次。
更離譜的,是某些“導師”,嘴上喊“別看短期,要看長遠”,心里卻在想著“如何在你身上割三次”。一次讓你報錯專業(yè),一次勸你考研翻身,最后再賣你個公考沖刺班,一條龍服務,閉環(huán)式收割。
我有個親戚,孩子文科高分,網紅推薦說“師范專業(yè)未來吃香”,于是就進了漢語言文學師范方向。
畢業(yè)一年,投了上百封簡歷,全石沉大海。
最后進了某小學,試用期干得像牛,轉正被刷了,說是“師德考核不合格”。他媽急了:“你不是說師范有編制嗎?”
他小聲說:“老師是有編,可學生太多,坑位太少。師范變‘師煩’。”
我大學室友,讀生物工程,起初看著冷門,以為能搞科研能出國,結果實習安排進了某食品廠,做發(fā)酵罐里撈豆腐乳。干了兩周回來跟我說:“原來我們專業(yè)唯一能做科研的,是研究‘保質期’。”
他一邊收拾行李準備考公,一邊點開了網紅老師的直播,說:
“哥們,我可能要再信他一次。”
三、真正決定命運的,不是專業(yè),是臉上有沒有光
專業(yè)再好,混吃等死也白搭;專業(yè)再爛,混得開也能風生水起。
你不服不行,真正走上坡路的人,基本不靠網紅推薦,靠的是自我進化、情緒穩(wěn)定、社交能力和逆商儲備。
現(xiàn)在大學生最大的問題,不是選錯專業(yè),而是想太多、做太少。總想一步登天、起點碾壓,不愿意吃苦積累、不愿意試錯迭代,稍微不順就覺得人生失敗。專業(yè)不是玄學,工作也不是抽簽。
能在職場站住腳的人,多數(shù)不是“起點選得對”,而是“摔倒能起來”。
我一個學英語的朋友,大學期間就開了個公眾號寫影評,畢業(yè)后沒走翻譯、沒進機構,反而靠寫稿接廣告成了小有名氣的影評人。
有人說他“專業(yè)不對口”,他說:“我靠嘴吃飯不靠嘴念單詞。”現(xiàn)在年入五十萬,還被請去當評審。
那些當初一起實習的同學,還在糾結是去新東方還是送外賣。
另一個哥們,讀的是冷得要死的考古專業(yè),畢業(yè)前面試被各種單位嫌棄“沒用”。
他索性自己創(chuàng)業(yè),開了個文玩直播間,天天拿古董吹牛皮講故事,結果觀眾全是中年大媽。他說:“以前我考古,現(xiàn)在我靠故事割韭菜。”專業(yè)不賺錢,嘴能賺錢,誰說非要對口?
現(xiàn)在他走路都帶風,連我們都懷疑他是不是真的懂考古了。
所以說,選專業(yè)這件事,最好別靠熱搜。
別再指望某個熱搜告訴你“哪個專業(yè)穩(wěn)賺不賠”,也別再幻想一份志愿能決定你未來的全部人生。熱門冷門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腦子、有沒恒心、敢不敢試錯。
如果你非要選個“穩(wěn)賺”的專業(yè),那建議你報“理財規(guī)劃與避坑指南”。不過可惜,沒有這門課。
大學是你人生的起點,但不該是你智商的終點。別讓那些靠嘴吃飯的,把你當韭菜當?shù)俺戳巳椤?/p>
謹慎選,認真過,敢于錯;不求風口,只求清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