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烏蘭察布7月9日電 題:一只草原羊的“芯片”革命
中新網記者張林虎
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草原,一場以羊為紐帶的產業變革正重塑傳統牧業格局。2024年,當地肉羊產業鏈總產值突破13.6億元,帶動1.7萬戶農牧民年增收2.6億元,一條覆蓋育種、加工、物流、品牌的現代產業閉環,將“草原羊”鍛造成鄉村振興的“芯片產業”。
圖為仇春娟在實驗室進行卵細胞處理。 蔡青春 攝
實驗室育出“羊芯片”
走進賽諾種羊科技有限公司的胚胎實驗室,價值千萬元的體外生產系統正高速運轉。畜牧師仇春娟通過顯微操作儀,將精選的杜泊羊遺傳物質注入卵母細胞。“我們每天處理超2000枚卵細胞,24小時就能產出早期胚胎。”
這套攻克了活體采卵與工廠化生產關鍵技術的體系,成功打破了國外種源壟斷,培育出兼具蒙古羊耐寒基因與杜泊羊生長優勢的新品種——杜蒙羊。該品種4月齡羔羊體重可達40公斤,繁殖率達180%,較傳統品種提升近一倍。
歷經20年技術攻關,這里已構建7個世界級肉羊品種核心群,規模達2.5萬只,年產能覆蓋20余省份。
據四子王旗農牧局副局長寶達介紹,依托國家核心育種場資源,當地建成25處標準化養殖小區,配套智能飼喂與疫病防控系統,目前肉羊良種覆蓋率躍升至80%,育肥增值達1.5億元。
圖為民眾在四子王旗吃羊雜。 陳琳 攝
一只羊的“72變”
在四子王旗民族貿易公司車間,自動化生產線將屠宰后的肉羊精細分割為300余種產品:羔羊肋排、法式小切、預制菜等真空包裝后,48小時內直達北上廣深商超。
“精細化分割讓每只羊增值100元至150元。”總經理王志宏透露,2024年企業屠宰加工肉羊100萬只,產出4090噸制品及副產品,總產值1.459億元,其中預制菜等高附加值產品貢獻超千萬元。
冷鏈物流的貫通則徹底打破了“從草原到餐桌”的時空壁壘,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布局。智贏扶投資公司副總經理邢淦文介紹,“冷鏈專車讓羊肉從牧場到一線城市只需48小時。”2024年,四子王旗肉羊加工產值突破10億元,副產品貢獻率達35%。
而曾被視為廢棄物的羊糞,如今在閃丹生物有機肥公司變身為“黑金”。該公司年處理超萬噸發酵羊糞,生產標準化有機肥1000余噸,既解決污染,又創造新收益。至此,四子王旗構建起牧場、工廠、餐桌的綠色閉環,一只羊的整體效益提升8倍。
圖為工作人員在打包羊肉卷。 蔡青春 攝
草原羊的“云端之旅”
當蒙古包變身直播間,傳統牧業正搭乘互聯網快車。四子王旗以“區域品牌+百個網紅”矩陣,將“杜蒙羊肉”(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推向全國。“30年前在鐵皮房賣2塊5一碗的羊雜,現在有了自熱包裝和電商訂單,都賣到了南方。”羊雜美食街店主徐二說。
“羊排、羊肉串夏季暢銷,手把肉冬季爆單,月銷售額超300萬元。”民族貿易公司銷售部經理陳磊展示著他與電商平臺的合作成果。而貼上“四子王旗戈壁羊”標識的冷鮮肉,通過冷鏈直達一線城市商超,帶動餐飲全產業鏈發展。“標準化養殖與品牌認證,讓杜蒙羊肉獲得市場溢價,直接惠及農牧民。”寶達說。
與此同時,龍頭企業提供種源、技術,農牧民則通過標準化養殖小區實現規模化轉型。庫倫圖鎮村民張俊青從傳統羊倌變為科學育種戶,60只高繁母羊年產出100余只羔羊,成活率70%,每只羊增收200元。
從實驗室到云端,四子王旗的“羊產業變革”離不開政企合力,當地通過“政府引導、主體運作、農戶參與”模式,打造全國最大的杜蒙肉羊集散基地,年活畜交易量達60萬只,交易額4.8億元。插上科技、加工與品牌的翅膀,一只羊成了支撐四子王旗鄉村振興的“芯片”、農牧民增收的金鑰匙。(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