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湖南街頭一個少年獨自徘徊的身影引起了記者的關注。經過詢問得知,這名少年因為高考取得了575分的成績,未能達到父母要求的985院校錄取標準而被逐出家門。
然而,隨著調查的推進,事情的發展卻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原來,在接受父母管教期間,少年曾留下遺書對家人進行威脅。
當事件全貌逐漸顯現,不少網民的態度也隨之改變,開始對少年的雙親表示理解。這一切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
少年高考575被逐出家門
長沙七月,熱浪襲人。18歲青年小凱在街頭茫然徘徊的情景,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隨后記者發現,小凱的家門密碼已經被更改,他成了有家難回的流浪者。
記者初聞此事,深感其父母的做法近乎冷酷,但當跟隨小凱來到緊閉的家門前,看著他反復輸入錯誤密碼后那滿臉的無助與委屈,一個巨大的疑問已然浮現,這對父母,為何如此決絕?
隨著了解的加深,記者也知曉了,小凱是今年的一名高考生。可當小凱將那份超過湖南物理類本科線的成績單遞到父母面前時,迎接他的不是贊揚,而是勃然大怒。
父母撂下狠話,非985不上,否則大學免談!隨即更換了家門密碼。記者起初頗感不解,在多數家庭,這個分數足以點燃慶祝的煙花。
小凱向記者訴說的"罪狀"也顯得平常,不過是延續了高中住校時的晚睡晚起習慣,父母卻以拉電閘、狂開電器耗電等極端方式逼他早睡。
剛滿十八歲次日,父親便切斷了他的生活費,高三沖刺階段甚至警告,考不上985,自謀出路。
網絡輿論起初幾乎一邊倒向小凱,譴責父母控制欲強烈,手段強硬。
不過,當記者終于見到小凱父母時,畫風悄然轉變,這對父母言談舉止間流露的修養與疲憊,暗示著故事絕非表面那般簡單,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么樣的呢?
名校優生的急速下滑
小凱并非普通考生,他就讀于長沙頂尖名校長郡中學,這所學校非常有名,一本率高達99.9%,許多家長擠破頭也想將自己的孩子送進去。
而小凱似乎并不滿足,高一時曾躋身年級前百,清北苗子前途光明。轉折始于高二,經不住小凱軟磨硬泡,父母妥協給他買了手機輔助學習。
這部手機迅速化身學業黑洞,短短半年,小凱成績斷崖式暴跌至600名開外,晚自習溜號、課堂偷玩、晝夜顛倒成為常態。
父母并非沒有努力,苦口婆心的勸說換來一紙紙空洞保證書;沒收手機的嘗試,卻引爆小凱驚人的反抗,他砸爛家中客廳一切可見電器桌椅,絞斷網線電線,隨后逃往外婆家。
甚至寫下一封遺書,以死相逼索回手機。老人驚恐地將孫子送回,家庭至此陷入無解僵局。一部小小設備,竟能讓昔日驕子沉淪至此,將家庭拖入絕望深淵?
這場由手機引發的沖突,已遠超普通親子矛盾。面對小凱的遺書威脅與暴力破壞,父母的心被傷至冰點。
五年異地陪讀的心血,從為子遷居望城工作的父親,到日夜操勞的母親,所有付出在兒子瘋狂的舉動前顯得蒼白無力。
他們最終選擇最決絕的方式,更換家門密碼,將沉溺手機、拒絕回頭的小凱徹底隔絕在外。這才有了開頭街頭流浪的一幕。
當調解時記者在場,小凱母親胡佳提及兒子在校種種劣跡,一直表現委屈的小凱竟瞬間變臉,對母親惡語相加。
這極具沖擊力的一幕,成了輿論徹底反轉的關鍵點。網友評論瞬間轉向,開始同情父母了,遺書未能逼父母就范,反成為壓垮親子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調解現場,小凱父親在單位冷靜地劃出三條出路,每條都指向獨立與責任,要求每晚11點準時上交手機,證明通情達理、講得通道理后,再議復讀、升學或工作。
第二點就是父母徹底放手,小凱自行在縣城謀職,養活自己。最后若嫌縣城天地小,父親可資助車票及啟動資金,放他奔赴大城市自謀出路。
這三條路,條條剝離了學生身份的保護殼,將成人世界的生存法則赤裸呈現。
一直以激烈方式對抗父母管束的小凱,此刻陷入了真正的兩難,既恐懼父母監控下的牢籠,又無力獨自面對社會的風浪。他選擇了妥協歸家,不過對于手機的誘惑能否解決還有待觀察。
沉迷手機
七歲的孩子熟練滑動屏幕,四年級的學生用契約精神捍衛刷視頻時間,六年級男生在斷網后茫然若失,這些場景正構成當代青少年的成長底色。
在南寧的家長問卷調查中,僅有9%的孩子能完全脫離手機,超半數孩子日均使用超1小時。
更令人擔憂的是,42%的孩子用手機主要看視頻,28%沉迷游戲,娛樂化使用占據絕對主流。
這種依賴往往始于家長的無心之舉,黃女士用手機哄三歲的小宏吃飯,卻埋下無屏不食的隱患;張先生為兒子小涔學習提供手機,不料成為孩子沉迷短視頻的入口。
幼兒園教師的講述更折射出普遍困境,每年體檢新增的視力問題兒童名單里,總能看到家長工作太忙、安撫哭鬧等無奈理由。
小宏的案例揭開沉迷的連鎖反應,被午托班勸退并非因頑皮,而是拒絕溝通、抗拒進食等行為失調,這恰是幼兒手機成癮的典型癥狀。
而四年級的小燕則展現更隱蔽的危害,她巧妙利用與母親的一小時約定,將手工時間偷換為刷短視頻,契約精神反成沉迷保護傘。
心理專家指出,未成年人自控力尚未健全,面對精準推送的信息繭房,極易陷入沉迷循環。
張先生目睹兒子小涔周末連續數小時刷視頻卻無法自控,被迫斷網的背后,是大腦獎賞機制被算法劫持的殘酷現實。
更嚴峻的是,藍皮書數據顯示超六成未成年人使用短視頻平臺,低俗內容通過兒童社交圈層二次傳播,形成沉迷者既是受害者,又成傳播節點的惡性循環。當行為失控升級為情感勒索,家庭又該如何破局?
這場圍繞575分展開的激烈家庭沖突,經歷輿論的驚人反轉,最終歸于暫時的平靜。小凱的歸家不是終點,而是與手機成癮漫長較量的新起點。網友從譴責父母轉向深切同情,背后是無數家庭對手機爭奪戰的感同身受,以及對以死相逼式孩子任性行為的憂慮。
在數字化生存時代,如何引導青少年與科技產品健康共處,是關乎心智成長的關鍵命題。父母的愛需要智慧護航,既要敢于在原則處堅定設界,更要懂得在溝通時放下身段。
小凱父母三條出路所傳遞的,恰是放手與不放棄間的微妙張力。真正的長遠之計,并非包辦護航,而是狠心推孩子直面責任,在風雨中長出屬于自己的翅膀。
主要信源
銳評|尖子生被“掃地出門”?高考成績失常,“冷戰”不是應對之策——北晚在線2025-07-09孩子沉迷手機無法自拔,家長頭疼:有什么辦法能戒掉“手機癮”?——光明網2023-05-29湖南長郡中學一尖子生沉迷手機,高考物理類考575分,被父母掃地出門,切斷生活來源“必須考上985,不然不送我上大學”——杭州日報2025-07-0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