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洛陽,驕陽似火,卻擋不住華中農業大學實踐團探尋非遺文化的熱情。2025年7月6日,團隊走進洛陽唐三彩非遺工坊,在千年文脈中觸摸歷史溫度,在對話世界中傳遞文化自信,書寫新時代非遺傳承的青春篇章。
釉色里的千年筆,指尖上的萬鈞力
7月6日,實踐團踏入洛陽唐三彩非遺工坊——花城美陶,開啟了一場跨越千年的非遺探源之旅。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成永勝先生等六位老師的引領下,成員們懷揣著學習的熱情與探知欲,近距離觀摩了唐三彩配釉、描稿、炸稿、修胚、拓印、立線、上釉、燒窯的完整工藝流程。
在唐三彩壁畫制作的扎稿環節,資深從業者顏老師告訴了實踐團成員唐三彩壁畫當下傳承面臨的現實難題:這項看似靜態的基礎工序,因需長時間靜坐專注,讓不少年輕從業者望而卻步。這種對 “坐功” 的極致要求是對心性的錘煉,但年輕一代節奏快、習慣即時反饋,描稿的慢節奏與高專注度成了他們入行的無形門檻。她無奈的告訴我們,讓年輕人理解 “久坐出細活” 的工藝邏輯,是傳承亟待破解的課題。
實踐團成員在觀摩顏老師扎稿
而立線作為制作唐三彩壁畫最重要的一環,看似簡單,實則對力度要求嚴苛。“力重則釉料堆積變形,力輕則線條難穩?!?給我們講述立線要求的徐老師解釋,立線時手腕角度、指腹施力均勻度乃至呼吸,都直接影響線條的流暢與堅韌。這種對力度的極致追求,源于唐三彩工藝特性。釉料高溫會流淌,需靠精準立線力度預設邊界,才能讓各色釉色層次分明??此坪唵蔚木€條,是匠人對材料、火候長期體悟的精準表達,盡顯傳統工藝 “大道至簡”。
徐老師在立線
三彩承古韻 青春續新篇
為了進一步了解非遺文化,實踐團與洛陽唐三彩壁畫的發起人成永勝先生進行了一場意義非凡的訪談活動?!疤迫蕚鞒幸槕獣r代發展,就要改變自己的傳播策略”成永勝撫摸著一件唐三彩茶盤,向實踐團講述唐三彩與自己結緣故事以及傳承這項技藝的中遇到的困難險阻。他坦言,非遺傳承面臨“后繼乏人”“市場斷層”等挑戰:目前仍在堅持傳承唐三彩壁畫的年紀大的人居多,平均年齡五十幾歲,年輕血液太少”為此,他帶領團隊探索創新路徑——將卡通形象以及當代流行因素融入三彩創作,與游戲公司聯名開發文創產品;與此同時,他還跟漢服、蠟染、刺繡、木版年畫等非遺傳承人達成意向,共同開發具有三彩壁畫文化元素符號的系列文化創意產品,同時開設非遺研學課堂,讓非遺“活”在當下,讓更多年輕人能夠來到洛陽,更愿意去接受唐三彩壁畫。
成老師接受實踐團成員采訪
實踐團成員還化身“小小匠人”,在工坊體驗唐三彩壁畫制作工序。從描稿開始,到釉料在素胚上流淌出色彩,隊員馮曉曉感慨:“親手觸摸千年文脈,才懂得非遺傳承需要敬畏與創新并重?!绷⒕€,刮除,立線,刮除......成員們在立線上終于體會到了指導老師所說的“立線看似簡單,實則要求很高”,在反復的修改中,實踐團成員石添宇表示“起初覺得不過是畫線條,試過才知每一筆都藏著功夫。” 那些在匠師手中流暢如行云的線條,背后是成百上千次的打磨與體悟。工坊里的實踐,讓書本上的 “非遺傳承” 變得可觸可感。成員們在釉色流淌間看見時光的印記,在反復雕琢中讀懂匠人的堅守,更深刻理解了 “敬畏” 與 “創新” 二詞在非遺傳承中的分量 —— 前者是對歷史文脈的尊重,后者是讓技藝延續的鑰匙。
實踐團成員在給素胚上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