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山萬水,情牽穗安協作。廣州和安順,同飲珠江水,同是一家人。2021年,新一輪東西部協作啟動以來,穗安攜手開啟新征程,共赴山海之約。
山海雖遠,攜手同行。在東西部協作的框架下,廣州市南沙區與安順市紫云自治縣攜手共謀發展。南沙區通過產業合作與消費幫扶等多元化方式,以真情實意和真金白銀助力紫云縣增收拓路,推動其產業振興。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近年來,紫云自治縣在南沙區人才和資金的加持和幫扶下,圍繞“專業化生產、標準化養殖、規模化經營”的生態雞產業發展目標,通過采取“政府+龍頭企業+合作社+養戶”的發展模式,全面推進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建設,不斷提升肉雞養殖水平,搶抓新“雞”遇,推動全縣肉雞產業蓬勃發展,為鄉村振興奠定了產業基礎。
“智能養雞”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仲夏時節,走進紫云自治縣大營鎮自動化高床蛋雞養殖項目的雞舍內,記者見到了與傳統養雞場大不相同的一幕:廠棚里五層高的雞舍錯落有致、干凈無異味,一只只蛋雞探出頭來歡快地吃著飼料,而在偌大的養雞場里,卻看不見幾個人,蛋雞們按部就班地休息、進食、產蛋,秩序井然。而產下的蛋有序滑落到傳送帶上,工人則在傳送帶底端將蛋分揀裝箱。
工人張美珍滿意地說:“我在這里上班,感覺各方面條件都還可以,工資待遇也可以,一個月能掙到四五千元左右,每天下班早的話還可以回家看小孩和老人,在這里上班之后感覺比以前充實得多。”
大營鎮蛋雞養殖場場長狄小林說:“整個養殖場采用最先進的全自動化疊式養籠設備,搭載可視化智能環境控制系統,以規模化、標準化、智能化的現代化理念,最大化利用養殖空間,減少人雞接觸,降低疾病傳播的風險,保障蛋雞健康生長,提高蛋雞產蛋量。已改建好的兩個自動化養殖棚,目前兩棚共引進105天新羅曼粉蛋雞7萬羽,日產雞蛋可達6.3萬枚。”
大營鎮人大主席張國超介紹,該項目引進的全自動化設備,配備了全自動喂料、撿蛋、清糞系統,既環保節約,又提升了生產效率,工人勞動強度進一步降低。此外,設備還能自動清理收集雞糞,出售給紫云當地的肥料廠,經加工變為有機肥料,實現雞糞的無害化處理。
原來,通過“機器換人”后,5萬羽養殖量的單棟雞舍只需1名飼養員。“在這里,溫度、濕度恒定,一切都按照最適宜蛋雞生長和產蛋的標準來調節,雞糞通過自動傳送帶運到后端被處理成有機肥料,既干凈又沒有味道。”
依托自動化高床蛋雞養殖設備,該基地日產蛋6萬余枚,品質口感備受市場認可,產品主要供應紫云縣營養餐。項目已向180戶低收入農戶分紅18.32萬元,并帶動9人固定就業、20余人靈活就業。
今年4月,大營鎮又啟動了二期蛋雞養殖自動化建設項目,總投資137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銜接資金470萬元、東西部協作資金900萬元。項目總占地3264平方米,將新建2棟無公害標準化養殖示范場,并配套實驗樓96平方米。
項目建成后,蛋雞存欄量將達30萬羽,預計年產蛋6000萬枚,年銷售收入3000萬元,利潤超1000萬元。項目預計提供長期崗位26個、臨時用工600人次,月均工資3千元,年帶動農戶收益160萬元。項目盈利后還將按4:4:2比例分配,40%用于壯大村集體經濟,40%用于公司發展,20%用于全鎮困難農戶分紅。
從一期初具規模到二期智能化升級,大營鎮高床蛋雞產業通過資源整合與科技創新,探索出一條偏遠山區產業振興之路。隨著產業鏈的完善與效益的釋放,這一產業將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生態雞集約化養殖助農增收致富
標準化基地建設帶來的不僅是產量效益的雙重提升,也帶來了口碑的不斷攀升。這在紫云并不是個例。
在紫云自治縣貓營鎮黃土村和牛場坡村的生態雞現代化養殖基地,一排排整齊的智能養殖棚舍映入眼簾,技術人員正通過操作各類智能化設備采集養殖環境的各項數據。智能環控系統如同雞舍的“智慧大腦”,精準調控著溫度、濕度、通風等環境參數,確保肉雞始終處于最佳的生長狀態。集中加熱供熱設施則為小雞們送去了溫暖,保障肉雞健康成長。
近年來,南沙區幫扶干部為紫云發展獻計獻策、苦干實干,通過前期的實地調研和走訪,結合紫云實際,采用“村合作社+公司+養戶”模式,帶動區域產業鏈發展。安順市立華牧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立華公司)向養戶統一提供飼料、苗雞、疫苗、獸藥等,并提供技術指導和銷售服務等,養殖戶則通過養雞獲取代養費。
貓營鎮生態雞養殖戶楊秀江感慨地說:“以前我們農戶搞養殖全憑經驗,不僅辛苦,效益還不高。現在有了智能化設備和技術,管理起來輕松多了,養殖成本降低了,效益也明顯提高了,感謝政府支持和企業引導養殖戶優化養殖技術,讓我們走上了智慧養殖的致富路。”
楊秀江還欣慰地說,抗風險能力降下來后,現在我們只負責把雞養好就行了!目前養的雞是兩個棚,一個棚兩萬只,一年養3批雞,相比在外打工來說,這個收益還是很可觀的,我們夫妻倆辛苦一年下來收入將近20萬元。
“我之前是在廣東養豬場養豬,這次回鄉養雞也得心應手。我還給養殖的雞聽音樂和喝山泉水,讓雞的品質更好!這批雞我養了1.8萬只,將在本月底全部出欄。”貓營鎮黃土村9號雞棚養殖戶楊飛高興地說,從2024年7月至今,他已售賣出2批雞,收入12萬多元。“立華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我們只需用心養殖。而且雞糞還成了‘金糞’,被紫云縣周邊有機肥公司高價收購,每批雞的雞糞可產出1萬多斤,足夠抵水電費用了!”真正做到了“變廢為寶”,走出了一條全鏈閉環發展的新路子。
紫云自治縣貓營鎮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肖雄告訴記者,除了讓養殖戶直接受益,該項目還為村集體和當地群眾帶來了多重收益。政府利用南沙區東西部協作資金2860萬元,共建雙層養雞大棚18個,確權給8個村1個社區,村合作社便以22元每平方米的租金出租給安順市立華牧業有限公司,每年可收租金89.8萬元,年均村集體增收9萬元。土地流轉費第1年至10年按每畝800元計算(以后每10年遞增20%),流轉25年合計246.3萬元,平均每年收益9.8萬元,惠及69戶農戶,年戶均增收1400余元。據統計,按每飼養1萬羽肉雞,需要臨時用工80個,則每年可提供臨時用工9600人次,每個臨時工按100元計算,可提供96萬元臨時工工資。
看到生態雞養殖項目的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紫云自治縣乘勢而上,利用2024年南沙區東西部協作資金2915萬元,繼續在該縣貓營鎮建設生態雞集約化養殖示范項目,新建養雞雙層大棚16個,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帶動更多群眾實現創業就業,增收致富。
科技的力量延伸至全產業鏈。上游帶來玉米、大豆的種植,下游雞糞變廢為寶加工成有機肥,淘汰雞則進入配套屠宰場,實現資源高效循環利用。
如今,一枚小小的雞蛋、一只品質好的生態雞,“走進”廣州,為紫云縣家禽農產品“走出去”提供了成功經驗,紫云家禽農產品的“金字招牌”也會越來越響亮。
南沙區掛職任紫云自治縣政府辦副主任馮廣權說,接下來,南沙區、紫云縣兩地將揚優勢補短板,創新聯動舉措、永續協作情誼,繼續圍繞家禽產業高質量發展,按照做優前端、做強中端、做寬終端的思路,在產業提質、強鏈拓鏈、品牌增值等方面塑造突圍優勢,做深做精家禽全產業鏈。
(作者:譚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