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5日,以“張江論劍 共贏浦東 芯鏈全球”為主題的2025第九屆集微半導體大會在上海張江科學會堂隆重舉行,圍繞半導體技術演進、供應鏈安全、資本賦能等核心議題展開多維度的思維碰撞交流。大會由半導體投資聯盟、ICT知識產權發展聯盟主辦,愛集微(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承辦,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協辦,浦東科創集團、海望資本戰略協作,上海市張江科學城建設管理辦公室、浦東新區投資促進服務中心支持。
作為大會最具影響力的核心論壇之一,本屆“微電子學院校企合作論壇”規模進一步提質、擴容,數十位高校微電子院長、相關學科帶頭人、科技成果轉化中心負責人,以及上市公司、細分領域龍頭、投資機構高層出席論壇,深入探討了產業人才培養與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了校企合作和“產學研”融合發展,為中國半導體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芯”動力。
中國集成電路投資創新聯盟秘書長、愛集微董事長老杳
中國集成電路投資創新聯盟秘書長、愛集微董事長老杳在致辭中指出,“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通常會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前沿技術合作與人才交流。當前國內此類合作仍顯不足,主因是具備職業化、國際化競爭力且盈利穩定的企業數量有限。盡管部分企業堅持研發投入,但校企合作往往更易實現資源整合。相信未來中國半導體的企業實力將持續提升,集微微電子校企合作論壇也將在此進程中發揮關鍵作用?!?/p>
匠心匯聚 洞見紛呈
近年來國家持續強化科技創新戰略,密集出臺政策推動高校專利轉化,凸顯其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關鍵作用。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底我國發明專利有效量達 475.6 萬件,高校和科研機構貢獻超 20%。但高校專利普遍存在轉化周期長、市場匹配度低等問題,導致轉化率偏低,打通實驗室到生產線的 “最后一公里” 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課題。
愛集微知識產權部總經理劉婧
論壇上,愛集微知識產權部總經理劉婧重磅發布了《2024年度中國高校半導體行業專利白皮書》。該白皮書系統梳理了中國高校在半導體設計、制造、封測、材料及設備五大領域的最新專利成果,從專利整體態勢、專利申請人、專利地域分布、專利運營、產學研合作等多維度進行深入分析,通過詳實的數據和專業的解讀呈現高校半導體專利發展現狀,為行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助力破解專利轉化難題。
劉婧指出,2024 年度高校半導體專利申請總量達 8799 件,同比增長 4.8%。當前高校專利申請以中國專利為主,占比超 90%,其中清華大學以 343 件的公開 / 授權量位居榜首。受國際形勢影響,高校半導體海外專利布局有所下降。在細分領域中,半導體設備相關專利數量最多,達 4303 件,同比增長 8.88%。
面對億門級芯片設計復雜度提升,Cadence技術銷售總監陳思若指出,Cadence Palladium Z3 作為企業級仿真平臺,突破當前芯片驗證開發瓶頸,其革命性優勢獲產業巨頭青睞。衍生的低成本 Palladium Z3 Studio System,作為 “產教融合創新平臺” 核心組件,助力高校與科研機構以更低成本接入頂尖驗證工具,實現 “教學 - 科研 - 產業” 無縫銜接。“該系統已成為產教融合關鍵紐帶,持續為行業輸送創新人才,夯實可持續發展基礎?!?/p>
Cadence技術銷售總監陳思若
打通融合 破除差異
在主題論壇環節,由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示范性微電子學院產學融合發展聯盟副秘書長張衛擔任主持人,就“向‘新’而行·共建人才培養與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生態”議題,邀請多位與會嘉賓分別從人才培育、校企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等角度進行了深度交流與分享。
目前,集成電路產業受國家高度重視,中美經貿關系變化也為行業帶來新機遇。北京大學集成電路學院副院長魯文高指出,高校高水平論文發表量增長與海外人才回流,推動集成電路學科進入發展紅利期。但校企合作仍存需求差異等痛點,需以共同目標為導向推進產學研融合:通過聯合研發項目縮小需求差距,高校應強化教授與企業的實踐聯動,企業則需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并加大資源支持。
他還稱,人才的高質量培養第一要素是因材施教,包括提升教學吸引力(如優化課程、設立榮譽班),尊重學生意愿和興趣避免強制性“分流”,以及師生朝共同目標去努力。
近年來,產學研融合發展成為大勢所趨,但其中仍然面臨一些挑戰。上海交通大學集成電路學院、電子工程系常務副院長兼系主任郭小軍指出,目前校企合作的重要痛點就是高校課程體系滯后于產業變化,企業對高??蒲心芰φJ知不足,同時校企共建課程效果有限。
“目前產業發展改變很大,但高校課程體系、科研思維改變不多,同時企業對高校實力也不清晰?!惫≤娊ㄗh,校企雙方應深度聯合設計、共建課程,建立“聯合實驗室+實體實驗基地”,以及探索“產業主導型成果轉化”模式,推動上下游企業與高??蒲辛α繀f同。
無論如何,在教育部支持下,國內集成電路學科教育已經取得長足進步,一些集成電路品牌學院、專業和相關學生數量持續增多。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劉斌表示,高校應響應國家戰略需求,培養符合產業需求的人才,不斷升級產教融合機制,包括根據企業需求調整學生課程體系,增加實踐環節,鼓勵學生深入企業學習最新技術;建立高校與企業間的設備共享機制,降低高校自主研發成本,同時切實提升教學與實踐結合能。
“在這一方面,南京大學也一定優勢,因為無論在設計、制造還是封裝環節,江蘇集成電路產業都具備較扎實的基礎,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而且與企業合作較緊密。”劉斌補充道。
多管齊下 創新動能
當前集成電路產業已從“卡脖子”攻堅階段轉向局部飽和與高質量發展時期,高校角色亟待升級:科研重心應從單一人才培養轉向深度成果轉化,尤其需強化科研與產業需求的銜接,進一步推動校企合作與產學研深度融合,從而為產業發展和升級注入持續創新動能。
對此,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吳俊稱,東南大學長期聚焦三項核心工作。第一,校企協同育人:聯合頭部企業開展定制化培養,推動課程與實踐反向融合;第二,科創競賽賦能:搭建國家級競賽平臺(嵌入式/芯片設計等),提升學生實戰能力;第三,基礎與前沿并重:構建“小而精”專業課程群,針對產業急需方向夯實理論基礎支撐創新需求。
“未來,國內高校還需進一步強化校企紐帶,包括推動師生深度理解產業規范與需求,引導科研方向精準對接產業痛點,提升科研落地性和轉化效率。”他還指出,高校需以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為引擎,通過課程改革、競賽賦能、校企協同三大抓手,推動集成電路教育從“人才輸送”向“創新策源”升級,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
根據當前行業發展需求,培養既懂技術又懂產業、金融和市場的人才面臨不少困難,但仍需尋找通路。電子科技大學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務助理、辦公室主任趙強表示,在人才培養的創新實踐方面,電子科技大學搭建了校內設計制造公司平臺,強化學生實習實訓,同時每年選派多名教師赴企業跟崗學習1-3個月,并將企業經驗融入教學,納入教師考核。
他還稱,“其實早在2015年微電子學院成立時,我們就就開啟了“三個一”工程教育模式,即本科生需完成120學時的IT綜合實驗(分設計、模擬等方向),全國較早推行本科生參與芯片設計和流片實踐,以及每學期安排300名學生赴全國企業實習。
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趙強認為目前主要存在三大挑戰。第一,技術經理人短缺:需兼具技術、產業、金融、市場知識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任重道遠。第二,教授創業風險較高:缺乏專業團隊指導,創業失敗率高;需探索“概念驗證”項目模式,降低教師風險。第三,學院層面嘗試:梳理校內專利資源,聯合產業界評估轉化價值,推動高價值成果落地。
另外,在國內人才體系考評方面,華東師范大學集成電路學院副院長吳幸指出,當前工科博士培養仍受論文發表等傳統學術指標束縛,而集成電路等學科需直面產業痛點 —— 部分產業項目因涉及核心技術工藝保密,成果難以用現有評價機制體現。對此,建議通過政策松綁與學科特區試點,推動學術評價體系契合集成電路產業攻堅需求。
多維實踐 精準對接
半導體產業正沿 "美國創新 - 日本產業化 - 中國臺灣大眾化" 的路徑向中國大陸遷移,頂尖人才本土化趨勢顯著。當前破局關鍵在于推進集成電路創新實踐與產教融合:芯原股份以競賽實戰化、教材產業化、資源網絡化三大支柱,在企業端探索出破解產教融合難題的路徑,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
芯原股份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戴偉民指出,芯原在人才培養領域構建特色模式:通過連續十年舉辦 "芯原杯" 芯片設計大賽,以三人小組制 + 限時命題模擬企業攻關場景,推動軟件人才向硬件設計轉型,賽事成果直接對接產業界,優秀團隊可獲企業深度孵化。同時,芯原堅持嚴格篩選標準,著重強化學生實踐能力與新員工培養。
在校企合作與課程創新方面,芯原聯合多所高校開發 600 頁統一教材及課程架構,每章節配套碩士課題與企業實戰項目(如針對工業痛點的 "芯片散熱設計"),并通過年度創業峰會收集行業反饋實現內容迭代。此外,芯原通過系列創新舉措打造 "教育 - 產業" 直通生態圈,打通產教融合關鍵節點。
顯然,通過模式創新激活產教協同價值,有助于真正釋放校企合作潛能。
蘇州能訊高能半導體副總裁裴軼指出,能訊半導體以 "三位一體" 培養體系深化校企協同:與政府合作推出國際人才計劃,為碩博生提供企業宿舍與科研條件,實現 "在校研究 - 在企實戰" 銜接;企業高管兼任高校教授,將產業課題融入課程,學生定期進企實訓;與西電共建產教融合班,實行 "1 年校學 + 1 年企訓" 制,每班 30 人成建制輸送至產線。
在職業發展層面,企業構建 "雙向賦能" 通道:派核心骨干攻讀工程博士,以前沿技術反哺企業;聯合高校建立產業基地,將技術需求轉化為科研課題,形成 "技術迭代 - 人才升級" 循環。裴軼提到,當前產教融合仍面臨制度性挑戰:企業培養的學生超 70% 流向競爭對手,知識產權分配機制僵化,亟需政策層面破解人才流失與產權分配等難題,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未來在產業遷移進程中,需突破材料/工藝/架構的原創瓶頸,扭轉"技術追隨"現狀,如鍍膜設備被應用材料壟斷的教訓。安集科技資深副總裁王雨春表示,國內資金鏈、人才鏈、產業鏈已形成金字塔底座,為原創突破提供支撐,但需構建 "基礎研究 - 產業應用" 協同創新體:高校應擔綱前沿探索,開展高風險研究;企業聚焦技術轉化,牽頭搭建共性技術平臺;同時重構專利保護邏輯,區分 "商業機密" 與 "開放專利"。
針對材料領域專利保護不足等挑戰,他提出校企合作優化路徑:強化產業鏈協同,開放共性技術資源,鼓勵關鍵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加大物理、材料背景及具備工程基礎的學生培育,電子學院增設交叉學科課程;此外,需聚焦原創技術,推動高校研究與產業化深度結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