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花園里,有人種花有人種菜,爭執不下時,同濟大學教師作為楊浦的社區規劃師,用綠植設計化解了矛盾。”7月9日下午,由楊浦區人大常委會、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廣播中心等聯合推出的“人人議事廳”民主實踐活動,在五角場創新創業學院舉行。活動匯聚人大代表、高校師生、社區居民、企業家等多方力量頭腦風暴,揭開背后的深層問題與破題思路。
看得見的融合:從“夢想盒子”到出海項目
“居委書記一句'好好好,一起干',讓一個小花園變成了三個,再變成連接居民與大學生的'夢想盒子'。”薛洋的話里帶著溫度。這位復旦公共管理專業畢業生運營的“夢想盒子”,如今成了居民、老人、小孩與復旦學子共享的街區公共空間。
這樣的融合并非個例。同濟大學研究生程思睿實驗室里的成果,已在新加坡等國家不少應用場景里落地。“一開始不懂創業,是楊浦的科技園幫我們一步步對接資源,教我們做市場。”他的團隊能出海,離不開高校技術與城市產業需求的精準咬合。
數據更印證著融合的深度:楊浦擁有10余所知名高校,擁有18萬永遠年輕的大學生;2024年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營收超3200億元,占全市近1/5。大學是企業的孵化器,企業是城市的催化劑——這里的煙火氣里,藏著最活躍的創新因子。
看不見的壁壘:從“專利躺平”到“價格博弈”
然而,熱鬧的融合場景下,深層問題逐漸浮現。
“很多老師覺得自己的科研成果很寶貴,報價很高;企業卻覺得'真金白銀投進去,值不值?'最后大量專利躺在庫里。”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負責人,點出了成果轉化的痛點。孵化器的代表也坦言:“缺的是能讀懂創業者、老師和政策的'中間人'——他們要懂技術,還要懂市場和政策,這樣的人太少了。”
有些實驗需求特殊,現有場地滿足不了,只能眼睜睜看著機會溜走。就連成功出海的程思睿,也常常煩惱“技術好但不懂經營”。“我們的產品要進社區、進基層,怎么對接采購渠道?”他的困惑,正是高校技術走向市場的普遍難題。
破界之路:從“物理反應”到“化學反應”
“融合不能只停留在‘物理混合’,要產生'化學反應'。”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吳璟桉的比喻,引發全場共鳴。在他看來,這種反應需要"三個度":科創要素的濃度、人才密度、生態豐富度;更需要“三個合”:空間復合、功能融合、機制契合。
如何促成反應?多方討論指向了關鍵抓手。
需要“翻譯官”式的中間人才。“他們要能把企業需求'翻譯'成科研課題,把高校技術'翻譯'成市場語言。”談判專家潘黎強調,這種人才既懂技術又通市場,能平衡學界的長遠眼光與企業的現實需求。楊浦區科經委已在培育技術經理人,“希望這些'專業紅娘'能讓供需精準對接。”
需要開放共享的場景與空間。“企業需要首單驗證,高校技術需要場景打磨,政府、社區、企業要一起開放更多'試驗田'。”啟迪之星上海相關負責人表示。
需要有組織的生態構建。“不是讓創業者盲目試錯,而是給他們陽光雨露。”復旦科技園代表認為,要通過組織化力量,為項目匹配團隊、資金、市場資源,形成“從技術到產品再到商品”的完整鏈條。
楊浦區“三區聯動”的經驗正在于此——高校、園區、社區不再各自為政,而是形成資源流動的閉環。
“這里,沒有圍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