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廖魁 曹高能 徐鴻
巍巍大別山,紅旗漫卷處。
放眼黃岡,走在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道路上,村干部隊伍以黨旗領航奮力作為,成為農村發展的“領頭雁”、鄉村振興的“主心骨”。
湖北日報推出《黨旗領航·大別山頭雁風采》專欄,將鏡頭和筆觸對準大別山深處的這些優秀代表,連續推出一批鄉村振興先進支部、優秀支書,講述他們強黨建、興產業、抓治理、惠民生的生動實踐和感人故事,展現新時代大別山頭雁的風采與擔當。
黨建紅引領產業興 合并村躍進明星村
團風縣朝陽山村實現華麗蝶變
青山環抱,村道蜿蜒,智慧蔬菜大棚排列有序,特色產業生機盎然。走進團風縣馬曹廟鎮朝陽山村,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鄉村振興畫卷徐徐展開。
誰能想到,這個如今遠近聞名的明星村,是由曾經的后進村紫金莊村和馬崗村合并而來,一度因矛盾集中、人心渙散、發展滯后而成為全鎮的“老大難”。
強基固本:筑牢堡壘聚民心
“合并之初,村集體經濟薄弱,兩個村加起來不足1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1370元,發展步履維艱。”朝陽山村黨總支書記姚紅剛回憶道。
2018年,這位從外地鞋廠廠長職位返鄉的能人,當選村黨總支書記后,深知改變落后面貌,關鍵在黨、關鍵在人。
村黨總支把加強自身建設擺在首位。創新推行“實績月公示”制度,將黨員干部工作成效與評優評先、績效獎勵緊密掛鉤,曬成績、比作為,激勵黨員干部主動擔當、實干爭先。同時,深化黨建帶群建,充分發揮“兩約四會”作用,規范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推動形成干部清正、村務清明、風氣清朗的良好局面。
短短幾年,朝陽山村實現從“矛盾村”到“和諧村”、從“后進村”到“先進村”的轉變。2022年,該村被省政府表彰為全省百佳村民委員會,姚紅剛也被授予全縣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堅強的黨組織成為引領發展的“主心骨”和凝聚人心的“強磁場”。
產業興村:黨旗引領致富路
產業興則鄉村興。新成立的朝陽山村黨總支形成共識,必須立足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產業,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2019年,在省委政研室駐村工作隊支持下,村里引進草莓種植項目,投資建設了標準化大棚。
然而,當動員貧困戶參與時,大多數村民都持觀望態度。面對群眾“想干不敢干”的顧慮,黨總支精準施策:精心培育3名黨員致富帶頭人,由其牽頭承包大棚;村集體以土地、資金入股;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務工等方式參與。
團風朝陽山村智慧蔬菜大棚鳥瞰圖。
以草莓種植為起點,朝陽山村深耕細作,逐步確立智慧大棚蔬菜、草莓種植、花卉苗木三大主導產業。通過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累計流轉土地近千畝。智慧農業蔬菜種植為村集體年增收超20萬元;草莓種植帶動10余名勞動力穩定就業,戶均增收6000元至8000元不等,村集體年增收3萬元;花卉苗木種植帶動20多戶農戶就業,村集體再增收3萬元。
紅色引擎驅動綠色產業。如今,朝陽山村村民人均年增收超1.5萬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從2018年的不足5萬元躍升至2024年的43萬元,走出一條黨建紅引領產業興的致富新路。
生態宜居:黨群同心繪新景
漫步今日朝陽山村,道路整潔、屋舍儼然、垃圾分類有序,昔日的“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景象一去不返。
這得益于2019年啟動的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為改變“干部干、群眾看”局面,黨員干部率先垂范,帶頭開展“清三堆、治三亂、美三口”活動。在他們的帶動下,村民們紛紛加入,義務清垃圾、拆違建、疏溝渠。
全村完成5個小組污水管網改造、2個小組弱電入地試點,道路刷黑7公里,安裝路燈500余盞。環境蝶變也帶來了村民習慣和觀念的提升。“現在村里這么美,誰還愿意亂扔垃圾?”村民們由衷感慨。
2021年,朝陽山村獲得湖北省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創建工作先進村。
奮斗開創未來。2024年,朝陽山村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縣“二十強”村,從合并村變身明星村。
榮譽是肯定,更是動力。朝陽山村黨總支沒有停下腳步:謀劃依托產業基礎打造智慧農業示范園,利用生態資源開發鄉村旅游,持續壯大集體經濟,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村民。
“大別山精神是我們的根脈。我們要傳承紅色基因,勇擔時代使命,帶領鄉親們走好共同富裕路。”姚紅剛話語堅定。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