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上將王建安,性情耿直,直言不諱,從來不害怕得罪人,他的“膽大包天”在黨內外人所共知,即使在文革時期面對江青時我行我素。
江青在文藝方面有著出色的才干,為紅色文化的傳播所樹立的八個樣板戲至今仍被廣為流傳,其人專斷橫行卻讓很多人敢怒不敢言。眾多革命將領中,王建安敢于當面諷刺。
一次王建安受邀參加飯局,江青特意為他準備了紅燒肉作為招待,誰料王建安并不領情,他看著這碗肉話里有話地指出:
樣板戲是好的,就像這碗肉一樣,色香味兼具,可再好吃也架不住總吃。
聽完王建安的話,江青并沒有生氣,反而笑了起來。可見大家對于王將軍的脾氣很是了解,連江青都習以為常。
王建安是窮苦出身,光緒三十四年出生于黃安縣,與許世友將軍是同鄉。
由于家中貧苦,生活無以為繼,在同齡的孩子還在上學的年紀,為了活下去他行過乞、給地主家放過牛,在軍閥手下當過兵。
黃麻起義那年,作為無產階級的一員,王建安回到家鄉領導農民暴動,工農武裝攻打黃安,在革命思想的鼓舞下,他率隊加入黨組織,正式成為我黨一員,開始了輝煌的革命生涯。
在與反動派武裝斗爭的過程中,王建安作戰勇敢,展現出卓越的組織和領導才能,受到組織的器重。
一路拔擢下,王建安25歲就擔任了師政委,這都是一步一個腳印靠實打實的戰功換來的,那一年他所在的部隊宣達地區與川軍交上了手,這場戰爭兇險萬分,在師長犧牲后,王建安一力擔起全師安危在他的領導下,戰士們同仇敵駭,一舉摧毀了敵人陣地。
由于在這次戰役中的出色表現,王建安受到組織的贊譽,被譽為“軍政雙全”的文武全才。
這樣的人才自然要放到更大的平臺發揮作用,次年,他與老鄉許世友共同領導紅四軍,這支善戰之師在長征期間轉戰川陜,二人精誠合作,為開辟敵后根據地,打開敵人封鎖,為最終的勝利立下卓著功勛。
在血與火的戰場上,結下深厚的革命友誼,可很快因為一件事差點分道揚鑣。延安會師后,張國燾分裂事件對紅四軍諸多將領的聲譽產生了不良影響。
即使錯只在張,卻難堵幽幽之口,流言蜚語的毀謗下許世友忍不住這口窩囊氣,他帶著弟兄們就要離開延安,這其中就包括了王建安。
王建安也是受害者,但堅定的革命信仰告訴自己不能意氣用事,將這件事告訴中央,在毛主席的挽留下,保住了許世友的聲譽,為我黨留下一員猛將。
許世友雖已知錯,但從此就與這個“出賣戰友”的“不義之徒”翻了臉,他們之間的裂痕最終還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毛主席的斡旋下,二人在對革命事業的使命感和擔當下和解,于濟南戰役中,齊心協力,全殲敵軍,為解放齊魯大地立下赫赫戰功。
建國后,王建安作為與許世友將軍齊名的革命戰將,二人功勞不分伯仲,上將勢在必得。
可就在授銜儀式前夕,在饒漱石叛黨事件中,王建安基于自己曾與饒的親密關系,選擇了沉默,這給他的政治前途抹上了一道陰影。
其剛直的個性,過去曾在公開場合與首長“叫板”,與包括陳老總、葉帥在內的領袖因“固執己見”發生“矛盾”,領導人都知道他一心為公選擇了寬宏大量,可這樣的事往大了說就是不服從命令,“唱反調”,給了大家王建安驕傲自滿的惡劣印象,致使其在1955年不曾被授勛。
念其功高勞苦,在組織的特批下,次年予以單獨補授。這些淡泊名利的王建安都不在意,不論組織把自己安排任何職位,他只是兢兢業業的做好工作,安于當下,從不抱怨,低調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