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宗良十四世任期的最初兩個月里,出現了許多令人難忘的照片,其中有些將會長久地存留在人們集體的記憶里,例如普雷沃斯特在當選教宗的那天,第一次站在圣伯多祿大殿中央的陽臺上,面對圣伯多祿廣場上歡躍的人群時,他克制淚水的瞬間。但有一張照片,雖然還鮮為人知,卻自然地傳遞出一個訊息和對未來的憧憬:教宗屈膝在一位參加梵蒂岡夏令營的小女孩的身旁,小女孩正在向教宗展示一幅畫。
兩人臉上的笑容令人動容:教宗顯然看向正在拍照的人,而小女孩則被教宗的舉動深深吸引,并未看向鏡頭,而是目不轉睛、面帶微笑地望著教宗。這張照片為何如此重要?因為通過那個簡單的屈膝動作,教宗為我們所有人,尤其是那些今日手握世界命運的人指出一個方向:親近孩子,用他們的眼光看世界。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勇敢地這樣做,人類的命運將會如何改變?正如耶穌責備門徒阻止兒童們靠近時,所說的那句永遠被人記住的話:“讓小孩子到我跟前來。”
今天的我們,究竟有多少人愿意讓孩子來到自己的身邊?更重要的是,我們又有多少意愿走向他們?走向那些被戰火吞噬的孩子、那些因他人自私而挨餓的孩子、那些遭受無數種暴力的孩子們。理性要求成人去保護孩子,然而,現實卻恰恰相反:在由成人決定的戰爭中,首先受苦的卻是那些最脆弱的孩子。甘地曾說:“如果我們想要在這個世界上教導真正的和平,如果我們想要發動一場真正的反對戰爭的戰斗,那我們就必須從孩子開始。”可惜的是,我們必須痛苦地承認:戰爭的現實就像毒藥一樣,從我們生命的最初階段就被灌輸進來。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在一首詩中寫道:“孩子們玩戰爭的游戲,卻很少玩和平的游戲,因為成人自古以來就在戰斗。”
正因如此,或許改變歷史進程的唯一途徑,恰恰是那條看似最不可能的道路:彎下腰來、屈膝,放下我們作為成人固有的觀念與利益,用我們的眼睛,以孩子“低處”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使自己變小,正是為了讓我們的“人性”變得更高尚。
來源:意歐視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