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看病、 AI 編程.....類似的 AI 改造各行各業的新聞相信大家都聽了不少,眼下,似乎AI 的功勞簿上又要多加一筆了。此前KoBold Metals公司利用AI技術在贊比亞發現世界級銅礦的故事引發關注,該公司通過AI模型,將找礦效率提升10倍、成本降低75%。盡管其在找礦過程中仍需人類專業判斷,但這一成就展示了AI在礦業領域的巨大潛力,為傳統礦業的智能化轉型提供了成功范例。站在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的風口,國內許多高校紛紛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其中就包括老牌的211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AI掀起礦產勘探革命
礦產勘探在過去30年,成功率大幅下降,容易找到的礦產資源已經被發現,與之伴隨的是極高的勘探風險。
增本降效,成為了勘探業的主旋律,KoBold Metals出現帶來了曙光。
去年,KoBold Metals就在贊比亞的明戈巴項目(Mingombacopperproject)上發現了世界級巨型銅礦,成為了該國一個世紀以來最大的銅礦,預估每年可帶來十億美元的收益,持續數十年。
KoBold Metals成立于2018年,總部位于硅谷。三位創始人分別擁有投資業,采礦業一線實踐經驗,專業背景涵蓋物理學、應用數學以及地球科學。
專業人士的強強聯手,結合AI趨勢與美國政府產業戰略,KoBold Metals受到多方資本青睞,吸引了不少全球億萬富翁和投資機構的追捧。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KoBold Metals在最新C輪中融資了5.3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9億元)。
其前幾輪融資分別為:2019年5月,完成A輪融資2000萬美元;2022年2月,完成B輪融資1.93億美元;2023年6月,完成B+輪融資1.95億美元。
至本輪融資后,KoBold Metals估值達到29.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6.5億元)。
CEO KurtHouse宣布,KoBold Metals將繼續大力招募掌握傳統技術的數據科學家和地質科學家,計劃在3-5年內上市。
AI探礦:效率提升10倍,成本降低75%
所有應用都值得AI重做一遍,傳統行業同樣如此,只是進程的快慢。
在過去百年間,傳統勘探業沒有太大變革,而礦產資源在這個時代的重要性同樣不容小覷,率先迎接變革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詳細來講,KoBold Metals有三大黑科技:
1 .數據驅動勘探:
KoBold Metals通過利用AI,能夠處理和分析海量的地質數據,這些數據包括地球衛星拍攝的地質圖片、激光地球掃描數據以及全球的地震波數據。
通過數據,KoBold Metals構建起了精密的礦產分布預測模型,提高了預測礦產資源的分布情況。
進一步利用飛機和衛星搭載的雷達對這些區域進行詳細的遙感勘測。
大數據預測與實地地質數據相結合,形成了一個綜合的數據集,輸入到AI系統中進行深入分析,最終確認礦床的精確位置。
2.μ子探測器:
在確定礦床的精準位置之后,使用μ子探測器。這種技術類似于給大地拍攝X光片。
利用亞原子粒子μ子的穿透和衰減特性來探測地下結構,從而推斷出地下物質的密度分布。
3.TerraShed數據庫:
搜集到的地質數據建立了一個名為TerraShed的數據庫,這個數據庫可以被看作是一個不斷更新的“地球骨骼發育報告”。
它集成了公司在勘探前后期收集的大量地質報告、地圖、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數據,形成一個統一的地質信息視圖。
TerraShed數據庫還支持三維地質建模,將二維數據轉換為三維空間模型,幫助地質學家更直觀地觀察地下的礦石分布情況。
據KurtHouse表示,TerraShed數據庫蘊藏了全球約3%的可用地質數據。
據悉,2022年KoBold Metals在加拿大北部魁北克,10個鉆孔中有8個命中硫化鎳礦化,成功率約為行業平均水平的10倍。
2023年,KoBold Metals在韓國、澳大利亞、納米比亞、加拿大魁北克和美國內華達州等地識別出潛在鋰礦床。
同年9月,表示將在10年內于贊比亞的明戈巴項目開始生產銅和鈷,投入約1.5億美元加速勘探,額外研究于2024年完成。
時隔9月捷報傳來,發現了上文提到的贊比亞銅礦。該項目一旦全面運營,預計每年至少生產30萬噸銅,銅礦石品位超5%,遠高于約0.6%的行業平均水平。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工智能學院成立
站在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的風口,國內許多高校紛紛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其中就包括老牌的211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7月7日上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工智能學院成立大會暨AI革新與數智驅動科教論壇隆重舉行。學校黨委書記雷涯鄰、校長趙志丹,學校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成善、成秋明,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王仰華,北京大學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張大慶,學校副校長劉大錳、武雄出席大會。會議由校長趙志丹主持。
雷涯鄰、趙志丹、王成善、成秋明、王仰華、張大慶共同為人工智能學院揭牌。
作為以地球科學為特色的“雙一流”建設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學院是學校響應國家“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部署,圍繞深地、深海、深空、極地等布局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學科交叉創新和傳統地學向地球系統科學轉型升級的重大戰略部署。
人工智能學院現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電子信息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地理信息科學7個本科專業,共建控制科學與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以及資源與環境專業學位博士點,主建人工智能自主設置交叉學科博士點,形成以計算機與軟件系、人工智能系、電氣與電子工程系、地理信息科學系、計算機基礎教學部和實驗教學中心為學科架構的“四系一部一中心”格局。
文章來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添加小編微信可進行業交流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