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央視有哪位“知名度高卻悄然退場”的主持人,很多人第一反應(yīng)可能是董卿、周濤。
但若再往回翻幾年,能讓一批80、90后在電視機前定時守候的“童年姐姐”方瓊,一定是榜上有名。
這位曾經(jīng)在央視、河北衛(wèi)視、湖南衛(wèi)視多地開花的主持人,如今卻變成了“查無此人”。
到底是跟不上“行業(yè)末班車”,還是自己悄悄開辟了另一條通道?
一
很多人印象中的方瓊,停留在《激情九九》那個會一蹲到底和孩子“平視”交流的姐姐形象。
可這個看起來像是天然“兒童臺專員”的主持人,其實私底下是個能打滿全場的“全能王”。
她起點不算高,河北衛(wèi)視算是她主持生涯的第一塊跳板,但她從來不是“地方臺封神、央視頻道失語”的那一類人。
在《激情九九》里蹲出名堂后,很快就跳進了央視的節(jié)目池,開始在少兒頻道、經(jīng)濟頻道、科教頻道來回穿梭。
《童言無忌》《全家總動員》這些節(jié)目,不管是和小學生聊奧數(shù)題,還是陪家庭成員玩搬米比賽,她都能掌控得游刃有余。
2008年,她還被選進奧運報道國家隊,成了石家莊站的火炬手,相當于“資歷+公信力+形象”三位一體的認證。
而就在大家以為她會在央視繼續(xù)高歌猛進的時候,湖南衛(wèi)視突然高調(diào)放話:我們簽下了一個新女主持,堪比謝娜。
2010年,為了填補謝娜短暫離崗后的空缺,湖南臺策劃了一場“主持換血”,而他們選中的,正是這位能一蹲到底的“姐姐”。
《百科全說》成了方瓊轉(zhuǎn)戰(zhàn)南方衛(wèi)視的第一戰(zhàn),節(jié)目組還特地安排她試水其他綜藝、甚至計劃把她送上元宵晚會的舞臺。
當時湖南臺看中的不只是她的專業(yè)素養(yǎng),更是她在一檔少兒節(jié)目的“神操作”。
面對男主持“你也馱個小孩繞場一圈試試”的半開玩笑挑戰(zhàn),她一句廢話沒有,直接馱起娃就走,全場爆笑。
這種“無偶像包袱式主持”,就是湖南衛(wèi)視綜藝所需的剛需體質(zhì)。
但就在方瓊被媒體熱議要取代謝娜、節(jié)目組磨拳擦掌要重金捧人的節(jié)骨眼上,她卻悄悄“退火”。
不是被冷藏,也不是失寵,而是她自己按下了暫停鍵。
那時的她,正在做兩件“極具反內(nèi)卷意味”的事:一邊養(yǎng)胎,一邊進修。
她報名了中傳的影視編導專業(yè),從原本的主持一線變成了幕后學習型選手。
既沒官宣“退圈”,也沒炒作“轉(zhuǎn)型”,連粉絲都一度以為她“消失”了。
在生下兒子“初一”后,她把重心轉(zhuǎn)向家庭,同時以更低調(diào)的方式參與節(jié)目制作和公益活動。
二
順帶一提,她的婚姻也不走尋常路。
丈夫楊揚是河北影視集團的負責人、也是電影史料書籍主編。
可這段婚姻沒有緋聞炒作,沒有綜藝秀恩愛,更沒有“夫妻聯(lián)名綜藝”,低調(diào)得仿佛自帶靜音鍵。
而就是這種“靜音式存在”,讓方瓊在逐漸遠離熱度的同時,也活得越來越像一個“脫離主流卻活得很明白”的代表人物。
當別人卷在大場子里搶鏡、搶通告、搶臺詞時,她把自己的主持風格“外賣”到另一個領(lǐng)域:公益、短視頻、親子教育。
《中華好家風》,就是她轉(zhuǎn)型之后的代表作,這檔節(jié)目不再是蹦蹦跳跳的兒童綜藝,而是沉穩(wěn)厚重的人文訪談。
嘉賓大多是德高望重的長者,主題涉及家風傳承、代際溝通、文化價值等等,屬于“說得深、講得穩(wěn)、聽得懂”的類型。
她不搶話、不搞包袱,用真誠的傾聽和適時的引導,把一檔可能被觀眾跳過的“正經(jīng)節(jié)目”,做出了“治愈”感。
面對各類嘉賓,她總能找到合適的“話題接口”,這不是天賦,而是多年的生活經(jīng)驗和角色切換。
這種看似“與生俱來”的能力,其實是她一點點的磨練出來的。
父親早逝之后,為了不給家里增加負擔,她主動放棄考大學,選擇讀幼師早點工作賺錢。
轉(zhuǎn)折出現(xiàn)在她考進了河北藝校,同組的郭晨東建議她去報名當兵,她考上了部隊文藝宣傳隊,退伍后直接進入電視臺。
在媒體生態(tài)變化之前,她的主持風格就已成型——話不多、語速穩(wěn),動作少、眼神真。
真正讓她“出圈”的,是一件簡單的事,錄制少兒節(jié)目時,她會直接蹲下來和孩子在同一視線。
這個姿勢后來被很多人效仿,但當時沒幾個人這樣做。
不是因為技巧高,而是她把孩子當人對待,動作自然,反而成了節(jié)目的一部分。
三
她屬于那種不靠套路、也不靠標簽的主持人,不打“人生導師”的旗號,也不混“網(wǎng)感搞笑女”的圈子。
她不是沒標簽,而是壓根不想貼。
用網(wǎng)友的話說,她就像個“自帶隱身技能”的老熟人,永遠低調(diào),不聲張,不搶鏡。
雖然這些年,她的曝光少了不少,但要說徹底“查無此人”,未免也太小看她了。
她不是淡出,是轉(zhuǎn)身,早在2006年,方瓊就已經(jīng)“悄悄下場”干大事了。
那一年,她成為希望工程的首位形象大使,沒有隆重開場、也沒有媒體助力,自己拎著一摞報紙就能開始“營業(yè)”。
2010年玉樹地震,許多明星在鏡頭前捐款呼吁,她不吭聲、不露臉,直接劃卡捐了1萬元。
2022年北京冬奧,她身穿運動服、高舉火炬站在張北高原上,比起那些靠造型搶鏡的藝人,她更像是“真正參與了國家大事”。
她做公益不講排面,只講實干,不預(yù)熱、不發(fā)布、不直播,連“配圖九宮格”都省了。
你要是問她參與多少場公益活動,她大概得回頭翻相冊才能數(shù)得清。因為這些事,對她來說,從來不是“事件”,就是“日常”。
轉(zhuǎn)型主播之后,說說春夏怎么調(diào)理脾胃、換季時飲食怎么搭配,有時還順手展示幾樣廚房收納好物。
聽著沒什么熱度,但看的人越來越多,互動越來越穩(wěn)。
她不化濃妝,也不濾鏡拉滿,51歲的她依舊是那個短發(fā)清爽、眼神干凈的“姐姐”。
而且她的短視頻還有一個“彩蛋配置”——兒子楊初一,是一位標準意義上的學霸。
五官不算明星臉,但長相很有記憶點,嘴角常掛笑,被調(diào)侃像“瘦版岳云鵬”。
這個比喻雖帶喜感,但也說明他形象親和,沒架子。
直播中,方瓊經(jīng)常和兒子同框出鏡,不用劇本、不扮親情營銷,只是母子日常的狀態(tài)。
而恰恰就是這種“沒經(jīng)過設(shè)計的內(nèi)容”,反而讓不少觀眾覺得更舒服。沒有營銷痕跡,沒有“母子”劇本包袱,他們不表演情感,也不打溫情牌。
觀眾在他們直播間看到的,不是“家庭秀”,而是“家庭日”。
很多人隨著年齡增長越發(fā)謹慎,生怕掉了“形象”這根線,跌進“過氣”那口井。
但方瓊不怕,也不裝。
結(jié)語
觀眾的記憶不會自動清空,只是坐標改變了。
她沒輸給歲月,也沒被浪潮拍倒,而是轉(zhuǎn)身把生活過成了“慢綜藝”。
參考資料 師大校友方瓊榮獲首屆中國播音主持“金聲獎”!.河北師范大學 [引用日期2025-04-26] 央視主持人方瓊跳槽湖南 接替謝娜《百科全說》.新浪網(wǎng) [引用日期2014-03-19] 方瓊:僅憑自己,也可成功。.河傳新聞傳播學院 [引用日期2024-09-14] 鄰家姐姐叫方瓊.人民網(wǎng) [引用日期2024-09-14]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