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評論員 吳迪
自然災害仍有諸多未知性和不可控性,所以防災減災一直都是“進行時”。期待更多地方以等不得、慢不得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持續研究本地常見災害的特征、應對難點、經驗教訓等,從一個個零傷亡的案例中尋找防災減災的啟示與共識,將“生命保衛戰”進行到底。
據7月6日《中國應急管理報》微信公眾號報道,日前,應急管理部通報表揚了一起針對山洪極端災害的應急響應實踐典型案例——今年5月底,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連續遭遇大范圍強降水,轄區內23條河流同時超警,多處發生泥石流、崩塌、滑坡等。截至6月13日,該自然災害造成全州2萬多名群眾受災,3890人緊急避險轉移,220多間房屋損毀,河堤、道路、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也遭到嚴重破壞,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1億元。然而,在這場大災中,有一個特殊的數字是零——當地災情報告顯示,全州人員零傷亡。
重災區全鄉6個村有45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唯一的公路塌方74處……在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經濟損失重大的背景下,人員傷亡為零,這個對比令人欣慰和意外。這場“生命保衛戰”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從媒體報道來看,人員零傷亡主要緣于當地的“1262機制”,即提前12個小時、6個小時、2個小時發布精細到縣、鄉鎮的強降水預警,完善以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為先導、遞進式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的應急聯動機制。
簡單說,這一機制的直接作用有三個關鍵詞:提前預警、精準防范、及時響應。比如,在災前,遞進式的天氣預警為災情研判、決策部署、轉移群眾爭取了更多提前量,有利于資源配置更加高效,進而使“防災”力量得到加強;在暴雨產生災害期間,該機制可以實時確定重點災害區域,各地可隨時調整應對策略和響應級別,讓相關防范和應對災情工作更有方向感……
當然,零傷亡背后還有強大的系統性支撐。一方面,中央財政持續多年下撥專項資金支持云南省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涵蓋監測預警、搬遷避讓與治理工程等。另一方面,當地各級職能部門對發生過災害的山體、江堤等地質災害點進行了針對性治理,建立了地質監測員機制,加強日常巡查排險及預警工作;災害發生后,各職能部門組成搶險救災工作組及時向災區進發,以最快速度應對,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
知道問題在哪兒,知道該如何搶時間、如何應對,在一次次搶險救災的實踐中不斷校準相關預案和做法,這種因地制宜完善工作方法的探索,以零傷亡的成效體現出價值。類似的思路和舉措,在其他一些地方也得到了應用。比如,沿海臺風頻發的地方,形成了漁船提前入港避險、人員提前撤離危險地區的成熟有效做法;處于地震活躍帶的地方,有的持續增加緊急避難所建設,有的利用手機軟件、電視屏幕彈窗等預警地震波倒計時,等等。
為了提高防災減災實效,一些地方在智慧治理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地理環境復雜的地方可能“十里不同天”,利用AI技術輔助天氣預報可以更精準鎖定異常天氣范圍;有的地方針對強對流等極端天氣加強“靶向發布”“閃信”等新手段新技術應用,提升防范應對效率。
近年來,不少地方在應對災害時都取得了零傷亡的“戰果”。據媒體報道,不久前,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地區降水量超歷史極值,“29.83萬人受災,零傷亡”;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連續遭遇三次特大洪水襲擊,“洪峰三過零傷亡”……這些案例有著相同的“密碼”——從本地實際出發,增強天氣預警的精準性、范圍的可靠性,提升防范措施的針對性、科學性。
極端災害零傷亡,是一份“高質量的答卷”。但理性而言,自然災害仍有諸多未知性和不可控性,所以防災減災一直都是“進行時”。期待更多地方以等不得、慢不得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持續研究本地常見災害的特征、應對難點、經驗教訓等,從一個個零傷亡的案例中尋找防災減災的啟示與共識,將“生命保衛戰”進行到底。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