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歷史文章,敬請點擊關注
授權自
zhihu.com/question/1919348247534761012/answer
你從廢墟里醒來,廢墟是200萬同類死體的堆疊。
你的口糧就是這堆廢墟。
你最好祈禱今天去“通風口”的路比較順暢,要不然掉下來的你,也會成為“廢墟”的一部分。
這不是什么廉價小說開頭,這是真實發生過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就是螞蟻。
01那是上個世紀60年代,世界還籠罩在美蘇冷戰的陰影之下,蘇聯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核戰,做了大量準備,包括各種軍備庫和核掩體。
美國夏延山末日掩體(Cheyenne Mountain Complex,深600米)和 俄羅斯“42號地堡”(Bunker 42,深65米)都算是冷戰遺產。
而我們今天故事的主場:3003號特別設施(下文簡稱地堡)也是冷戰遺產之一。
當時的波蘭是華沙條約組織(Warsaw Pact)的成員國,是蘇聯在東歐的重要戰略盟友和前沿陣地。
蘇聯60年代在這里建設3003號設施作為核彈頭存儲庫,為了防止被轟炸,建在地下的核掩體里。
當冷戰結束,蘇聯解體以后,這里自然就被廢棄了。
1992年后這里的主人就是苔蘚和蝙蝠了。自然也沒人光顧。
但是2013年,波蘭的科學家意外發現了非常駭人的事情。
波蘭科學院的沃伊切赫·切霍夫斯基教授(Professor Wojciech Czechowski)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靠近坦普萊沃(Templewo)村的這處廢棄地堡群中,例行進行冬眠蝙蝠的數量調查。
然而在其中一座結構中,科學家們意外發現了令人震驚的一幕。
在一個2.3米高的小型地堡室內,一群密密麻麻的木蟻(Formica polyctena)鋪滿了地板。
地面上木蟻的窩大概是這樣
這里的溫度恒定在10°C左右,幾近完全黑暗,且沒有可見的食物來源。
這些螞蟻是哪里來的?
02
原來在地面之上,森林中的一座大型木蟻巢穴恰好建在生銹通風管道的上方。
螞蟻在覓食和維護巢穴的過程中,不時有工蟻踩到銹蝕掉的蓋板跌入垂直的通風井,直接墜入地堡深處的黑暗之中。
光滑的混凝土墻面讓它們無從逃脫。
它們被困住了。
圖中黑色的部分就是厚達幾厘米的大約200萬的尸體蟻毯。
但是令人驚奇的是,地堡里還存活著大約十幾萬只木蟻,它們不是同一天掉下來的,而是成年累月生活在這里,甚至在地下都建立了一個小型蟻巢。
那么問題來了,這些活著的木蟻吃什么?
吃的就是同類螞蟻的尸體。
科學家對“地堡蟻群”展開研究時,他們證實了最初的可怕猜測:超過93%的蟻尸上都帶有明顯的咬痕和孔洞,主要集中在腹部和胸部。
這些被困螞蟻正是靠著系統性地啃食死去同伴來維持生計。
雖然通常來說,螞蟻并不吃同類尸體,但是畢竟當時那個環境屬于緊急避險,螞蟻純粹出于求生的本能。
因為唯一的食物來源就是地面同類不斷如“降雨”般墜落,提供著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
當然地上的木蟻也不斷嘗試重新爬回地面的母巢,但是墻面的光滑讓它們又不斷掉下來,那些力竭的螞蟻最終都會成為同類的食物。
03
這個蟻群最讓科學家驚訝的還不是同類相食,而是沒有蟻后的情況下維持了長達多年的時間。
因為螞蟻是高度社會化的昆蟲,單個的螞蟻其實并沒有維持生命的生理學基礎。
整個蟻群組合在一起才更像是一個生命體,生物學上叫做“超個體”(Superorganism),即整個蟻群像一個獨立的生物一樣行動和反應。
蟻群通常分為蟻后、工蟻和雄蟻三種:
蟻后(Queen):通常是蟻群中體型最大、壽命最長的成員(可活幾年到十幾年)。
她的核心職責是繁殖,是整個蟻群的母親。
一些高等螞蟻物種中,蟻后也通過釋放信息素來調控蟻群的行為。
雄蟻(Drone):體型通常比工蟻大,長有翅膀。
它們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與未交配的蟻后進行“婚飛”交配。
交配后,雄蟻會很快死去,從不參與巢穴建設、覓食等任何日常工作。
工蟻(Worker):蟻群中數量最多、我們最常見到的螞蟻。
它們是生理上無法正常繁殖的雌性螞蟻,承擔了蟻群中除繁殖外的一切工作。
地堡里的這群木蟻在沒有蟻后釋放信息素調控的情況下,自發完成了巢穴的建設工作。
它們用有限的土壤和碎屑搭建起粗糙的土丘結構,內部甚至有通道和小室,模仿著陽光下的正常蟻巢結構。
它們還保留了一個“螞蟻墓穴”,既安放尸體,也當作食物儲藏室。
說到這里就提一下為什么通常情況下螞蟻并不同類相食。
這是螞蟻的腺體分布(另外,螞蟻是一種蜂,蜂類是膜翅目昆蟲的統稱,螞蟻跟蜜蜂的親緣關系比跟白蟻更近)。
螞蟻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它們能通過信息素進行交流,告訴同穴的其他工蟻關于食物和敵人的一些信息,有食物的時候就釋放招募信息素,號召大家過來,有敵人的時候就釋放告警信息素,叫大家快跑。
而死亡或者被真菌感染的螞蟻會釋放一些“壞菜”了的信息素,讓同群的螞蟻產生警覺,一旦工蟻檢測到這些信息素,就會把這些壞菜了的螞蟻扔到垃圾場或者說是螞蟻墓穴那邊去,避免這些死亡或者瀕死的螞蟻身上的傳染性疾病感染整個蟻群。
這在生物學上有專門的名詞叫做:運尸行為(Necrophoresis)。
通常來說,螞蟻尸體會釋放油酸等脂肪酸,觸發活著的工蟻出現搬運行為。
實驗顯示,涂油酸的活蟻會被同伴當作尸體移走。
另外,蜜蜂也有這種搬運尸體扔出蜂巢的行為,畢竟螞蟻也是一種蜂……
當然,通常公墓只是用來扔尸體的,但是這群地堡木蟻因為沒有食物來源,所以公墓也就是食物間……
04
在收集夠發論文的觀察記錄后,科學家決定幫這群螞蟻逃出生天:
2016年,科學家對這群螞蟻進行了一次人為干預。
他們的目標不僅是研究,更是要看這些螞蟻是否愿意、并有能力逃出囚籠。
方法非常簡單:他們放置了一塊3米長的木板,從地板斜搭到通風井的頂部出口,建起了一條“返鄉的棧道”。
結果幾乎立竿見影。
很快就有先鋒蟻開始探索木板,然后一隊隊螞蟻陸續踏上這條艱難的返途,向光明、溫暖以及它們母巢的方向前進。
當科學家們于2017年2月再次回訪地堡時,內部幾乎空無一蟻。
那座龐大的“食尸蟻城”已經消失,地面上只剩下堆積如山的蟻尸,作為它們多年囚禁生活的唯一見證。
它們成功撤離,并無縫回歸了地表的母群體。
▼今日推薦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