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沈周 東坡詩意圖
題跋: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弘治乙酉秋日,沈周。
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前后,當時蘇軾任翰林學士,與宣德郎李世南同在汴京。李世南善畫,作"秋景平遠"圖,詩人為其畫題了二首七絕。
書李世南所畫秋景其一
蘇軾
野水參差落漲痕,
疏林攲倒出霜根。
扁舟一葉歸何處,
家在江南黃葉村。
曲折的水岸邊露出舊日水漲淹沒時留下的河床痕跡,稀疏的林木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樹根。一葉扁舟飛快地劃著槳,它將要飄去哪里呢?應該是回到江南的黃葉村。
這首詩的畫面感很強,沈周有感而作。詩中的野水、疏林、一葉扁舟、江南,都打在了沈周的心坎上。這不是蘇東坡最好的詩,卻是最打動沈周的東坡詩。
烏臺詩案發生在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烏臺詩案后,蘇軾于元豐三年二月抵達黃州(今湖北黃岡),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一時期是他人生與創作的重要轉折點,寫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千古名作。元豐七年(1084年),他奉詔離開黃州,移任汝州。黃州四年,是蘇軾生命蛻變得四年。
這首詩是對《赤壁賦》的呼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沈周畫了很多的水上扁舟圖,朝向的是東坡的赤壁意境。
沈周雖未入仕途,卻主動選擇隱逸生活,拒絕科舉與官場,以“大隱于市”的方式堅守獨立人格。他雖無蘇軾的宦海沉浮,卻繼承了蘇軾“不為外物所役”的精神內核——無論順逆,始終以本心對待生活,在日常中體悟生命真諦,如沈周以園林生活為樂,將平凡景致入詩入畫。
- 蘇軾提出“士人畫”理念,強調藝術應寄托情懷、表現人格,而非單純追求技法,將文人的精神追求置于藝術核心。
沈周作為吳門畫派領袖,完全承襲了這一理念。他主張繪畫“寫胸中之逸氣”,作品中充滿對自然的熱愛與對生活的真誠(如《廬山高圖》以山水喻恩師情誼、隨興圖冊的生命意境),與蘇軾“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的主張一脈相承,都將藝術視為人格與情感的自然流露。
蘇軾善畫竹石,重寫意輕形似(如《枯木怪石圖》),開創文人畫“以形寫神”的傳統;沈周則將這一傳統推向成熟,其山水、花鳥皆重“意趣”,筆法蒼勁中見靈動(如“粗沈”畫風),畫面常搭配自題詩,實現“畫中有詩”,直接呼應蘇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
蘇軾書法尚“意”,打破唐代法度束縛(如《黃州寒食帖》的隨性自然);沈周書法學黃庭堅(蘇軾好友),筆法遒勁灑脫,且常以書法題畫,使詩、書、畫在作品中融為一體,延續了蘇軾開創的“三絕”傳統。
蘇軾詩歌題材廣泛,語言平實卻含深意,善從日常小事中悟哲理;沈周詩歌風格質樸自然,多詠嘆山水、友情與生活瑣事,與蘇軾“俗中見雅”的詩風相通,皆以真誠見長。
兩個都是我喜歡的詩書畫三絕。好,到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