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中美的挑戰,減少對中美的依賴。關于這種說法,我們不妨來深入分析一下。
馬克龍此次在英國議會的演講,站在兩幅見證英法歷史沖突的巨幅油畫之間,卻大談合作,試圖強調脫歐時代的政治對抗已經過去,呼吁英法攜手加強歐洲力量。他聲稱要減少對中美依賴,看似是為歐洲的未來“深謀遠慮”,實則背后有著復雜的多重因素。
從政治層面來看,歐洲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近年來面臨著諸多挑戰。美國作為傳統盟友,其政策的不確定性讓歐洲感到不安,比如特朗普時期的“美國優先”政策以及貿易保護主義舉措,無疑是給歐洲盟友們來了一記“耳光”。而中國的崛起,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讓習慣了以往國際格局的歐洲有些不適應。部分歐洲政客受西方傳統思維影響,對中國的發展存在誤解和偏見,將中國正常的國際合作與發展視為“挑戰”。
從經濟角度剖析,歐洲與中美確實在貿易、投資等領域深度捆綁。美國方面,貿易政策的反復無常,如貿易戰的挑起,讓歐洲企業和經濟遭受沖擊。而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和完整的產業鏈,為歐洲提供了廣闊的合作空間和發展機遇。但一些歐洲企業和政客,擔心在與中國的合作中,自身產業競爭力不足,會導致產業空心化等問題,所以才喊出要減少對中國“依賴”的口號。
然而,馬克龍的這種想法,實施起來恐怕是困難重重。歐洲與中美在經濟上的相互依存度極高,想要“脫鉤”談何容易。以空客為例,其飛機制造離不開美國的航空發動機等關鍵零部件,也依賴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而且,歐洲內部并非“鐵板一塊”,各國在對中美關系上的利益訴求大相徑庭。比如德國,其汽車產業等與中國市場聯系緊密,就不會輕易贊同與中國“脫鉤”等舉措。
對于中國而言,我們一直秉持著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理念與世界各國開展交流合作。中國從沒有想過要去“威脅”誰,或者讓誰產生“依賴”。中國的發展是和平的、共贏的發展,是為了讓世界經濟更加繁榮,讓全球治理更加公平合理。中國歡迎歐洲國家與我們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開展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但如果歐洲某些國家非要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試圖搞一些對抗性的舉措,那無疑是違背時代潮流,也不符合歐洲自身的長遠利益。
馬克龍的演講更多是一種政治表態,在現實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下,英法想要聯合起來減少對中美的依賴,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景罷了。真正要實現歐洲的穩定與發展,歐洲國家還是應該摒棄偏見,以更加務實、開放的態度與中美等國合作,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才是符合全人類利益的正確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