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圖
7805億元!這是上半年A股市場的定增募集資金總額。
當看到IPO日報的統計數據時,筆者有點兒不敢相信,這增速太猛了!
我們來看一下報道:截至6月30日,2025年上半年A股市場共計實施了78個定增項目,募集資金總額為7805.1億元。去年同期共計實施了83個增發項目,募資金額累計977.9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募資總額大幅上漲近700%。
筆者以為,上半年定增市場的爆發式回溫,體現了A股市場融資功能的顯著修復。與去年同期相比,700%的增幅背后,是政策松綁與市場信心回升的雙重驅動。監管層對再融資規則的優化,縮短了審核周期,降低了參與門檻,使得更多優質企業能夠通過定增渠道獲得發展資金。
當然,A股定增的融資額大大回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的宏觀經濟日益企穩,反映了上市公司投資意愿在不斷增強。
透過今年上半年的定增,筆者發現銀行和證券等金融機構的融資增加迅速,其中中國銀行1650億元、郵儲銀行1300億元、交通銀行1200億元、建設銀行1050億元,也就是說,僅上述四大銀行的募資額就超過5000億元,讓它們成了今年上半年定增募資大軍中最靚的仔。
一直以來,銀行、保險等金融業就是A股最賺錢的領域,如果筆者沒記錯,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的盈利大約占整個A股上市公司的6成以上,如今它們加速融資增加本金,勢必繼續增加它們的資本實力,從而增加獲得盈利的能力。筆者以為,銀行等金融企業的盈利不斷增加固然是好事,但如何讓金融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也在考驗著它們的定增資金使用效率。
筆者以為,定增融資數據快速增長之下也可能暗藏隱憂。部分企業可能存在“過度融資”之嫌,募集資金使用效率面臨拷問。
舉例來說,日前杭州長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長川科技”)發布上市以來最大規模再融資計劃,擬定增募資不超過31.32億元,然而長川科技卻面臨著尷尬之局:前次募投項目兩度延期。長川科技 2021年定增中,有2.6億元用于“探針臺研發及產業化項目”,該項目最初計劃2023年完成,2024年4月首次延期至2024年底,同年12月再度延期至2025年底。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2月浙江證監局對長川科技出具警示函:發現公司存在三方面問題,分別為2022年提前確認收入導致財報不準確;募集資金使用管理不規范;銷售內控管理不規范。董事長趙軼、財務總監唐永娟等高管均被出具警示函并記入誠信檔案。如此背景下,長川科技的再次定增,如何說服監管層和投資者?
定增作為高效的融資工具,是許多上市公司快速擴張的首選,但有的機構投資者將定增視為短期套利工具,通過折價認購、快速減持的方式獲取無風險收益,這種投機行為會扭曲定增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定增就可能異化為財富再分配的游戲。
筆者以為,定增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要建立更精細化的監管框架。一方面,要強化信息披露要求,對募集資金投向實施穿透式監管,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要完善定增股份的鎖定期安排,抑制短期投機沖動,引導長期價值投資。
作者 光云
版面編輯 褚念穎
1
2
3
4
如果您有IPO、并購重組等上市公司相關的【獨家線索】需要分享,歡迎發送郵件至郵箱: ipowgw@ifnews.com
IPO日報是《國際金融報》旗下新媒體,對平臺刊載內容享有著作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